? ? ? ?《思想·山水·人物》是《大家·小書·洋經典》系列中的一本小書,由日本作家鶴見祐輔所著,并由魯迅譯為中文。按照中文版序作者王得后所言,閱讀這本散文集有三種讀法:一是讀魯迅的“譯”、品其“譯見”;二是讀書中之“益”、即思其精華去其糟粕之處;三是讀譯者得“益”,也即辨識魯迅所著與本書內核共通之處。對于我這樣“淺薄”的讀者而言,這一“品”二“思”三“辯”之中,只要于一處能有所得,便已大獲裨益。
? ? ? ?回歸到書本身,這本散文集收錄了作者關于思想、山水、人物的多篇文章,共通之處是無論是人物點評、山水游記,還是關于政治主義方法論的剖析之中,處處可見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背景下彌漫在日本上空的“慕強”思潮痕跡。為什么歐美是強于日本的呢?在歐美國民心中,諸位名人影響力排名為何?他們的哪些思想對歐美的強大起到了何等的作用?歐美有哪些殊于日本的地方,這是歐美之所以強大的地方嗎,抑或是日本可以尋求自強的“超車道”呢?進而又去思索,先進的歐美于國民性方面有何特征?王權與民主,封建與共和、維新,普遍國民的民智水平與個別卓異政客的個人魅力,激進與中庸,究竟哪些對國家的強盛崛起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這是這本書中的諸篇小文所有意或無意去探求的核心問題。即便在《北京的魅力》這篇游記小文中未及點評歐美日之優劣,卻也從文中隱約浮現的對中國大軍閥竟在距天子腳下三十里之地混戰、中國人之貪婪與茫然、漢人被元滿西洋諸人屢次征服的輕蔑中,透出了日本人的優越性來。這種面對歐美時的謙卑與面對中國時的自傲間的碰撞呼應,更加透出了慕強凌弱的鮮明對比來。
? ? ? ?除卻對歐美強大的傾慕之外,作者自巨大的自卑、自恨之中又衍發了深刻的自省,并萌發了對日本如何成為世界霸主的的進一步思考。他認為日本與希臘、英國具有相同的海洋性,如果國民有決心進入職業軍人的全盛時代,那么就能一舉擊敗冒險富豪美國,如地中海時代的希臘、大西洋時代的英國一般成為世界霸主。可是世界霸主又如何才能夠更久的維持霸權呢?《斷想》文中“使英國偉大的力”這一小品則以德國做比,提出英國之所以長期持掌世界霸權,關竅在于“中庸”、在于“常留二分寬裕”、在于“交全世界而勝”,也即日本可學能學之處。
? ? ? ?可能身為弱者總有相似之處,譬如黑船碾壓下的日本、譬如帝國主義踐踏下的中國,在屈辱時刻到來之后相當一段時間里不得不同時與自卑及自傲共處。目睹母國的積貧積弱遭逢鐵蹄踐踏之后,便在巨大的否定自己、懷疑一切現狀的驅動下迫切想要去他國、他人身上尋求答案,而在否定懷疑的同時,卻又受發自內心的對自己國家的熱愛驅使,想將一切所尋求到的答案大聲告訴國人、在自己國家一一試用。仔細思忖,鶴見祐輔文中表露的慕強思潮,可能與我國19世紀末維新變法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思潮有所類似之處,區別大概在于我們始終是反霸權的、反帝國主義的,也并沒有去踐踏凌辱另一個弱國。
? ? ?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辱,如果說在閱讀本書前半部分時受到的觸動是弱國的求知若渴、四處奔走大聲呼喊的迫切和無奈,那么當讀到書末、當讀到作者對北京軍閥混戰民眾雜亂的描述時,則是哀其不爭怒其不幸的屈辱之感。一百年過去了,可是歷史不會過去,以史為鑒,愿積弱之勢不再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