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場干活,最怕沒效率。可前面的環節沒有準備好,也只好等待,什么也做不成。那我就找個地方安安靜靜看會兒讀書吧。
今天在書中讀到一句話,覺得很有哲理,先來與大家分享:
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量。
評書和品人,其實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待人接物也各不一樣。有的人待人當讀書,有的人對人像繩子。境界不一樣吧。
關于繩子,還讓我想到了木桶效應。高中的時候,我有些偏科,開始并不覺得怎樣。可到了高三模擬考試時,就發現均衡發展的小伙伴占了很明顯的優勢。因為用擅長科目的難題去拼人家其他科目的中檔題,著實吃力。那時候,我第一次體會到木桶效應的真諦,最短的一塊板,決定了成水量。
另一處令我感慨萬千的是先生寫到圓圓得到英國留學的名額時,作為母親的心態:
我們當然為她高興。可是她出國一年,我們想念得好苦。一年后又增加一年,我們一方面愿意她能多留學一年,一方面得忍受離別的滋味。
絕對是兒行千里母擔憂。那種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又壓在心頭。一方面希望孩子走出去,見世面、學本事;另一方面又忍不住百般想念與牽掛。
其實有何止兒女出國,哪怕都在國內,或者就在一個城市,父母都會有所牽掛。只是距離越近,心理上越覺得更容易見到,能略少些莫名的擔憂罷了。
其實兒女也是,同樣的牽掛在心里。即使,我們都對對方有信心,相信各自有能力過得很好。但想念與惦記,依然在心里翻涌。這,便是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