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提到的凱倫鎮,還有一個規模不大,意義不小的好去處——內羅畢長頸鹿公園。當你在凱倫故居(Karen Blixen Museum)領略了一番厚重的歷史后,可以來這兒放松放松,探望探望這里的高個子朋友。
這個坐落于內羅畢市郊占地56萬多平方米的不起眼的公園建于1983年,是由“非洲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創始人喬克(JOCK LESLIE-MELVILLE)創建的。
早在1973年,由于肯尼亞的開發建設,在野外長頸鹿生存的環境被大肆破壞,西部有種叫Rothschild的烏干達長頸鹿數量驟減至130頭,瀕臨滅絕,為拯救這種珍稀長頸鹿,喬克夫婦采取了和大象孤兒院同樣的收養及放歸自然的方法。1979年,喬克成立自然教育中心,讓游客親自喂養長頸鹿,去領悟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及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1983年,長頸鹿公園成立。
盡管公園占地面積不小,但可以給游客活動的地方相當有限,就是進大門就可以看到的一棟約6米高的邊緣敞開式的圓形木制閣樓。游客們除了門口的咖啡廳,就只有這能活動了。其他的地方,是屬于長頸鹿專屬的秘密花園,聽說穿過樹林的那邊,還有一片開闊的草原,而長頸鹿只會在開闊的地帶休息,時刻保持警惕,因為在它們休息的姿勢站起來,需要將近一分鐘,而這個時間絕對不利于抵擋猛獸的侵襲。
不像肯國其他的自然保護區,出沒的全是世界各地的攝影發燒友、旅游愛好者以及傳媒人員,自始自終都秩序井然,波瀾不驚,好像是一種置身度外的窺視式的探訪,這里的氛圍更接地氣。
剛一進園,就聽到許多本地小同學及國外的小朋友們的歡聲笑語,還有異地游客被呆萌的‘高富帥’們逗得笑成一團,什么國家民族種族,全部拋的一干二凈,無論你從哪來,在這個大家庭里,大家都是來幫忙喂鹿寶寶的。公園對學生免費開放的,本地的小同學,他們通常以學校興趣小組等名義參觀活動,一先令都無需支付,就可以融入這個世界家族里。另外,園內還有捐款箱,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前往參觀。畢竟,對于在內羅畢城市里長大的孩子們,這里是唯一能近距離接觸長頸鹿的地方了。
雖然世界各地的粉絲們手里會有各種好吃的,但大家能喂給長頸鹿的只有一種東西——園內自制的餅干,是用干草、玉米、小麥磨粉壓制而成,就算你帶了其他的食物,鹿寶寶們也不會饞嘴的,這餅干是園里唯一的美食,只要你手上還有一粒,寶寶們都不會放過,不把你小手(對于鹿寶寶們龐大的身軀而言,任何人都是小不點)上的美食舔得一干二凈它們是不會罷休的。
鹿寶寶們真是治愈系的,各種萌態把大家逗樂得不行,可以說,你在它面前,根本嚴肅不起來。再酷的臉,再鐵的心,在它們面前都要融化。長頸鹿除了身高,還有一樣長處,就是它的舌頭,成年長頸鹿的舌頭大概有50cm長,所以嘴巴還沒到,舌頭就已經伸出十多厘米把餅干收歸己有了。大家都學著管理員的樣子,把餅干叼在嘴邊,鹿寶寶就回馬上湊過來跟你熱吻,再順走你嘴上的美食,這招可是男女通殺,不僅女孩子,連男生都逃不過它的長舌問候,粗糙的舌頭刮在臉上,加上粘稠的唾液,有點雷人,但是,沒有這些裝備,寶寶們又怎么能吃到帶刺的樹葉呢?
可是,如果你以為這個萌物很好欺負,那就大錯特錯了。
它的溫順,只是美食當前的表現,如果你不給它吃的,或者背對著不理它,它可是會耍脾氣一頭甩到你身上,甚至頭上,它的硬角可不是蓋的,一發力,隨時可以把腦門撞碎,據說,成年長頸鹿一腿足以把獅子等猛獸踢個半死。所以,供游客喂食的只是其中較溫順的幾頭而已,哈哈。
說了這么多,都忘記參觀時正下著大雨,鹿寶寶們還是接二連三地過來跟大家“親熱”,這非一般的熱情,我想誰也拒絕不了吧。有時,你不得不在想,在這個廣闊天地里的鹿和小閣樓里面的人,到底是誰在觀賞誰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