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大概是喜歡看電影的影迷小伙伴最嗨的一個狂歡月,暑期檔的電影叫好又叫座的一部連著一部,今天打開票房APP看了一下排行,7月27號上映的國產電影《戰狼》在上映10天后,票房已經達到了24.45億了,比目前上映的TOP前10的所有電影的總票房加起來還多的多。
大家都在討論導演吳京的精湛演技,分析戰狼成功背后的N種因素,為國產電影的傲人成績而熱血沸騰的時候。我還是默默的關注了一下《大護法》的票房成績,上映24天,目前票房已經達到了8840多萬。
嗯,已經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按照動畫電影的利潤收益的判斷標準來看,最終的票房成績如果能達到投資成本的3倍,那基本上就能算得上是盈利了。
我暗暗為它這個差強人意的小成績而欣喜了一把,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也表示除了《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這樣的國漫崛起勢頭之作,我們還有更多可以期待的,還能看到更多耳目一新的東西。
同時我也足夠樂觀和知足。畢竟這部投入三千萬的成人動畫電影,差點因為缺乏資源和環境限制等原因無法走進電影院。
所以在看完之后,就立馬開始把它安利給身邊的朋友,因為真的太喜歡了,總是希望它能在激烈的暑期市場里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它究竟是一部多棒的電影。
當然,和小黃人,悟空傳這樣的超級IP電影相比,《大護法》則顯得不那么“討喜”,7月13日上映,首日票房僅722萬,首周票房3148萬,和首日票房就突破1.07億的悟空傳相比,這部自評級為PG13 的國產動畫電影不免被人詬病為“不合時宜”。
但是縱觀同檔期的電影,它是這批上映的電影中口碑最好的,豆瓣評分目前穩定在8.0分左右,合家歡的《神偷奶爸3》口碑很是一般,卻憑借著強大的IP效應狂攬了7個億。口碑雖好,但是這部只給成年人看的動畫片在社交網站上卻引發了兩極化爭議。
一部分觀眾覺得《大護法》中的反對封建社會思想和追求個人獨立和群體自由的哲學思考是應該得到肯定的,水墨畫的畫風,頗具震撼力的暴力美學,時不時冒出的黃段子以及各個角色的鮮明和復雜性是值得細細品味的,豆瓣上很多網友表示:“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這么一部嚴肅思考的成人動畫了。” “ 所謂的好動畫就是好好講好一個故事。”
而另一部分觀眾則指出了《大護法》的坑太多,劇情缺乏邏輯。影片是以大護法為第一視角的,但是這個人物從頭到尾也沒有什么成長,很難讓觀眾產生“移情作用”,其他許多角色的動機又有些站不住腳,“沒有基礎架構,再出彩的概念,也只是在故弄玄虛罷了。”更有網友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調侃道:“我只看到滿劇的臺詞and臺詞,感覺像在看一場華麗的彈幕,人生道理如果全是臺詞講出來的,那么視覺傳媒的存在是否就被否定了?”當然,這部影片里給出差評的不乏都是已經做了父母的觀眾,有家長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自己的孩子被當場嚇哭了,他們忽略了這部成人動畫的“自我評級”,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動漫”還是只屬于孩子看的東西。
大護法的主題曲是由蔡琴演唱的〈你一定要是個孩子〉,蔡琴觸人心弦的歌喉在電影結尾的時候隨著燈光亮起,果然在這首歌里慢慢離場的觀眾都是像我一樣的大人,和我一樣曾經是孩子的大人,我想多多少少,在這部電影里我們都能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不黑不吹的說,大護法這部電影還是有很多值得繼續等待的理由,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還沒有講完的故事,在第一部里留下的伏筆和線索隨處可見,每一個情節都值得細細推敲,還有很多未來得及詮釋的角色:比如大胸美女彩,殺手羅丹的身世,被歐陽鳴養在府里的小花生人,主人公們接下來會經歷怎樣的成長和蛻變等等。
說了這么多,大家應該也看出來了我對這部電影究竟有多么的喜愛了,所以這篇文章想從幾個不同的角色和故事線梳理一下我在這部動畫電影中收獲到的東西。
警告:前方嚴重劇透,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部動畫,可以趁它下映之前先去看一下再回來讀接下來的內容。
獨裁與反抗:當說話成為一種權利
電影本身的情節用一句話可以概括:一個長得像紅冬瓜的奕衛國的大護法為了找到離家出走的任性太子而只身來到一個叫“花生鎮”的地方對愛添亂太子展開營救的故事。
雖然主軸線是“營救”,但是真正有看頭的故事情節卻是在營救過程中一點點揭開花生鎮神秘面紗的過程。
整個電影“留白感”很濃,雖然有國家和軍事的探討,情節中也不乏對花生鎮以外的世界的討論,仿佛整個故事是在一個廣闊無邊的國界里進行,但是實際上,電影的鏡頭從未偏離過這個鎮子,表面上好像只是在講這個鎮子里發生的故事,實際上卻不僅僅如此,我們透過花生鎮的村民和他們所謂的“神仙”獨裁者歐陽吉安仿佛看到了一個扭曲變形的社會的縮影,一個民族在意識未覺醒時遭受的那些“蒙騙”和“凌辱”。
關于被奴役者反抗統治者的故事:在花生鎮里生活的一群被稱作花生人的生物從一開始就要被命令貼上假眼睛假嘴巴,于是他們只有一樣的表情,不哭不笑,一樣的木訥,一樣的怯懦或者暴力,“要么呆頭呆腦,要么打打殺殺”,在身上長了黑蘑菇的同類被執法者搜捕時也毫不猶豫的通風報信,因為害怕和恐懼。 這讓我想起了奴隸制社會的黑奴,君王統治時代的下等奴隸,不被允許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允許群體之間有密切的交流,唯一被允許的只有屈服于恐懼之下的順從。
而被設計成藍色水墨風格的花生鎮也是導演不思凡在參考了巴西貧民窟之后得到的靈感,因此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花生人說居住的密密麻麻緊湊排布的房子時,難免會聯想到牢籠和封閉落后。
這個鎮子的統治者是一個自詡為“神仙”的老人歐陽吉安,他的形象則會讓人一下聯想到奴隸主和封建社會統治下的諸侯,但同時又是個品相極衰的小丑型的角色,罵罵咧咧的出場,對于花錢雇傭的殺手羅丹也是止不住的羞辱謾罵, 視花生鎮的村民們為“螻蟻”為“豬玀”,剝奪他們說話的權利的同時,自造謠言宣稱“黑蘑菇”是一種難以治愈的傳播心瘟疫,把每一個長出黑蘑菇的花生人抓起來屠殺,再從他們的腦子里取出黑色的石頭(黑蠱石,一種類似于核武器的至毒之物)以滿足自己后用,最終死在了只拿錢從未受尊重的殺手羅丹的手里。難怪了他的孫子歐陽鳴也會這樣嘟囔道:“我爺爺的爺爺,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全都長得像癩蛤蟆!”并發誓:“一定不要成為像爺爺那樣的人。”這樣的獨裁者既可恨又可悲。
友情:像孩子一樣去愛一個朋友
花生人里的“異類”小姜 ,以及人類中的“異類”太子更是整個故事里最牽動人心的兩個角色,一個是花生人中的獨立個體,小姜喜歡 坐在靠近花生鎮的邊界遠遠的看著遠方,想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不像其他的花生人,每天只做著被別人允許做的事,而是時常思考著一個問題:“ 為什么我們明明可以說話,卻沒有人開口說話。”
一個是人類世界的“ 異類”太子 ,這個長相酷似拜月教主徐錦江的太子沒有什么雄心壯志去當一國之君,只想畫畫宮女畫畫山水,過著悠然自得的詩歌般的日子,卻因為皇上的三令五申而被逼的“任性”離家出走,最終走失到花生鎮,救了差點掉進懸崖的小姜,為了方便在長得一樣的花生人中一眼認出小姜 ,他還在小姜 手腕上纏上了自己的紅緞帶,而小姜也總默默的在太子身后放上從山里采來的野果。
雖然在小姜撕下假眼睛假嘴巴之前,他們之間從未有過語言上的交流,但是這兩個角色之間的友誼是整個故事中最打動我的,這兩個角色也是所有的角色中最符合“ 孩子”的特質的,真誠,純善,互相依靠,尤其是在得知小姜被抓走之后,一向不急不慢的太子突然青筋暴起,竭力大吼道:“要是小姜出了什么事,我要鏟平這個地方!” 最后小姜因為好心想要勸說歐陽吉安和儈子手皰侔離開免遭已經在叛亂的花生人的攻擊,反而被無腦粗暴的皰侔 一刀解決掉時 ,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太子大概經歷了一次人生目前為止最大的打擊,并不顧生命的沖上去想要為小姜報仇,被皰侔甩到屠殺臺上準備一刀解決的時候依然沒在怕,只是還記掛著沒能給小姜報仇而死不瞑目,從一開始滿臉沒受過欺負的模樣到最后因為失去重要的朋友而歇斯底里去拼命的樣子,大概從一開始,他就根本沒把自己當過太子,也沒把小姜當成一個呆頭呆腦的怪人 。
這兩個角色從始至終都是我最喜歡的,最后太子帶著從小姜腦子里取出來的藍色水晶石離開花生鎮時說:“小姜,你一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現在就帶你去。”我忍不住濕了眼眶。
蔡琴演唱的那首《你一定要是個孩子》,是最契合太子和小姜的。
成長與探索:我是誰?為什么我是我
如果說太子和小姜有著類似的屬性,那么故事里的另外兩個角色也讓我不自覺的把他們聯系起來:一個是長得像黑筍尖的殺手羅丹。另一個是從太子的先祖就開始作為護國使者的大護法。這兩個角色一直都是以追殺的形式在對戲,全程都是羅丹拿著槍朝大護法射擊,一槍一槍的轟鳴聲仿佛像是羅丹對大護法的叫囂,這是在對決之前他們唯一交流的方式。
在羅丹看來,大護法并不是歐陽吉安老大派給他追殺的對象,他不在乎老頭給他開出的高額傭金,到最后終于和大護法正面交鋒的時候,為了和他實實在在的交手,一槍解決了在一旁對他指手畫腳的歐陽吉安,面對大護法這樣一個讓他苦苦等待許久終于的對手時,他是害怕他,像害怕自己那樣害怕他,但是他又知道大護法是懂他的,他和大護法一樣,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從哪里來,為什么天生就背負著與眾不同的使命,害怕自己與生俱來的那股神秘的力量,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義是什么,就像彩說的那樣:“世間最好的對手也是最好的朋友,他一定是很懂你的。”
這讓我想到了《三少爺的劍》三少爺之于燕十三的意義,最后如果可以死在他認為最懂你的對手的手里,那也是死得其所。
這也是整個電影里最具悲劇性的兩個角色,羅丹知道自己將結束在大護法的烏鋼杖下時,突然留下眼淚,開口說話:“媽媽,天要下雨了。”這和我們一開始說看到的冷酷無情,殺人不眨眼的殺手形象多么的格格不入,而也正是這樣的矛盾性,才最終把這個角色的悲劇色彩烘托得淋漓盡致。大護法則是從始至終都在執行著自己解救太子的責任,他對于諸多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對于世界他也有自己強烈的感知,“太陽這么紅,可我還是覺得那么冷。”“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會有這么可怕的力量,不知道究竟是自己在控制這股力量,還是這股力量在控制自己,它究竟要帶我去哪里,究竟要帶我去做什么?”他從很遠的過去就一直是亦衛國的護法,但始終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為什么要做這些事。
導演在這里留下了關于羅丹和大護法身份的懸念,這個關于探索自我的故事仍未講完。
理想:偏執的理想和骯臟的自尊一樣可憐
故事里面有一個和理想最為緊密的角色-庖卯,這個一提到自己的理想就仰天長嘆,眉飛色舞的男人的畢生理想是“一刀取人心臟”從此光宗耀祖,才不會被人看不起。對于所謂理想的近乎喪失心智的執念最終也使他遭遇了被大護法攔腰斬斷的下場,一刀取出了自己的心臟。應了大護法第一次和他見面,轉身離開時留下的那句話:“你的理想殺氣太重了實現之時也是命終之時。”這個死于理想的男人其實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所謂的理想只不過是歐陽吉安這個掌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勢力而蓄意為其包裝起來的假的“家族使命感”,實際上也只不過是被蒙在網里的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的平庸的可憐人,“平庸之惡”大概形容的就是這種人。
另外一個和理想有關的主人公是全片里看起來最人畜無害的小孩子歐陽鳴,歐陽吉安的孫子,前面也說到了歐陽鳴對于爺爺的不滿,明確表示“長大了以后才不要成為像爺爺那樣的人。”
整個故事看完以后,再從以歐陽鳴為故事軸線的角度再看一遍,直到他不出人意料的把太子從囚禁室里救出來帶到自己家的府邸里的那段對話,實在讓人不寒而栗,他清楚的知道太子必將是王位的繼承者,是九五之尊,因此竭力的勸阻太子一定要等秋收后再離開,也在暗中保護太子的安危,在太子執意要離開之時,歐陽鳴拿出了爺爺私藏的滿滿一盒黑蠱石雙膝跪地向太子奉上,并向太子表示:“黑蠱石乃是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武器,至毒至幻,倘若是落入敵人的手里必然對我方是極大的威脅,但是現在我們擁有了黑蠱石,便也無后患之憂,歷來天子身邊都需要賢士輔佐,歐陽鳴想成為這樣的人。”在太子被他這番話嚇得目瞪口呆連說:“這么小,真是可憐。”后,他回答說:“只不過是太子聽到小孩子講出這些話,不習慣罷了。”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不太習慣聽到小孩子講出這句話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何嘗又不是在官宦家庭里浸潤而生的孩子必然會存在的一種特質呢?相對于大多數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歐陽鳴這樣的理想也許也只是他作為歐陽氏族后代一種純粹的理想罷了。
導演不思凡:用動畫講好一個故事
?
電影里還有那些關于反抗意識,關于個體獨立,關于言論權利等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展開不同深淺層次的故事,但所有這一切希望在一部90分鐘的電影里表達完整,實在有點困難。本著三部曲的設定,也只能期待第一部中不完美的地方可以在后面兩部中有合理的解釋和交代。
不得不說,“鬼才”導演不思凡的清奇的故事構思和驚艷的造境能力真的讓我們一眾國漫迷重新樂觀起來,繼《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之后,《大護法》算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突破,無論是從表現手法上還是內容形式上,“國漫崛起”的呼聲也在呼高。有影評人寫道:“才華真的是萬有引力,如此細思極恐的反烏托邦的故事,仿佛夢魘般見我拽入虛構世界投射現實的漩渦,讓我重燃對國產動畫的信心。”
但是就導演本人的采訪里可以看出,不思凡認為國漫崛起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這個國漫斷崖式冰冷的蕭條期,《大護法》從原本的網絡大電影最終轉變為院線電影,不乏投資人和一票忠實粉絲的大力支持,在電影末尾我們看到滿屏幕都是為大護法眾籌的粉絲名單,所以冷靜的思考之下,我們發現好的國漫電影除了要有天時地利人和,更重要的是:先學會怎樣講好一個故事。
面對同樣喜歡這部動畫的觀眾,我們可能各有各自喜歡的原因,以此達成不需細說便知的默契。面對對它質疑和不滿的觀眾,它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