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產品菜鳥,面試時往往會被問到你最喜歡用什么?那么你對這個產品有什么了解么?有什么深層次的思考與建議嗎?這就需要我們對日常使用的產品做一些系統化的思考。既然自己目前無法輸出這樣有深層性的思考,那么就做到看完以后自己加以梳理和消化,希望在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幫助到大家。
所以這個貼將針對一些常用產品做一些原因層面和建議方面的思考,將持續更新。
(一)微博
微博二次變火探究
1、背景介紹:
在2013年以前,包括我們自己,認為微博是什么?就是一個可以看名人、看明星,可以參與社會熱點討論的公共平臺。至今,這兩點仍然是微博最強的兩個屬性標簽。我們也從來不認為這兩個標簽有問題。
但是,從2013年開始,我們在最沉寂的這個階段,究竟遭受了什么?
(1)微信出來了。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什么是微信,什么是微博。包括明星在內的大量用戶在發布信息的時候面臨抉擇:我的東西應該放在微信上,還是微博上?由于微信的用戶粘度和社交性更強,大量用戶在向微信轉移。
(2)作為一個討論社會熱點的公共平臺,微博上大量大V被封號。
微博遭遇了“內容真空”——大量的內容在抽離,新的內容又無法補給。可供用戶消費的內容豐富度和多元度都不夠的時候,用戶覺得,這個產品不好玩兒了。
2、二次變火的關鍵原因:
2013年遭遇瓶頸后,微博開始進行用戶的下沉運營,開啟了微博垂直化的開端。這一步決策“拯救”了微博。
在那以前,微博閱讀量排名靠前的領域只有明星、媒體、社會時政。其他領域不能說是零,但也接近。中小V為微博貢獻了大量的內容,卻沒有形成品牌。
因此,我們做的很大一個工作就是調整我們的運營方向和產品結構,扶持中小V的成長,讓微博不再是大V獨大的平臺。
以此為契機,網紅現象產生了。
網紅是一個生態,且剛剛開始。
我堅信這55個垂直領域中還有大量的領域可以開發出網紅生態。比如我們今年做育兒領域,好多育兒的大V做完了以后,通過賣一些育兒產品,也能獲得持續收入。
這里面仍然有巨大的挖掘和成長機會
微博作為一個內容消費社區,它的消費形態是,少部分人貢獻內容或服務,大部分人消費內容/服務和產生互動。
對于這種形態來說,對內容生產者的運營,其實是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將內容生產者分三層:頂部、中部、尾部。
那么微博的關鍵性轉變就是從重點內容生產者為原來以明星、名人為主流的頭部,轉變為了現在重點以網紅、中小V的中部用戶,且微博平臺提供大力扶持。
3、用戶下沉的運營,導致閱讀結構以及用戶構成發生了改變:
微博二次變火:經歷了2013年的重大危機之后,微博經歷了一次徹底的重生。今天的微博,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微博,用戶結構有了本質的變化。
目前,微博閱讀數過百億的領域超過20個,用戶關注的領域更加廣泛了。
微博成為了一款“興趣社交”的產品,基于用戶興趣去建立社交、消費以及互動的習慣。這種形態會持續產生非常強的爆發力,且與通訊關系為主的微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品類。
比如,我們現在垂直領域閱讀量第一的領域是動漫,這讓很多人想不明白。其實原因很簡單,用戶的消費結構和內容供給結構高度關聯,現在微博完全是一個年輕人的平臺。
4、用戶下沉的運營,調整產品運用規則和運營規則
而當你確定進行用戶下沉的決策后,在調整過程中,定位人群發生變化的時候,你的產品方向和運營規則也必須要變化。
(1)把握用戶內容生產質量重塑底層規則,所以,我們從大V向中小V轉化過程中,運營方向就是要重塑粉絲的價值。
當年我們最早做垂直化的時候,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粉絲。那個時候在一些電商平臺上,已經可以購買粉絲,最后便宜到了幾分錢一個粉絲。
這樣的粉絲還有什么意義?
如果粉絲不值錢,辛苦去經營內容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當時提出了“垃圾粉絲清理計劃”。比如你原來有100萬粉絲,其中98萬是假的,那么經過我們清理,就剩2萬了。
這件事表面上只是清理歷史上的垃圾粉,而實質在底層邏輯上,卻是對公司產品定位以及生態扶持的巨大支撐。
(2)規模化、企業化的分類運營開放的運營結構
在做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時候,原來的產品結構和運營結構都應該發生變化。如果我做一個內容產品,還在弄一堆編輯,劃一堆部門,這個活也沒法干了。
a.第一,我們自己先運營兩、三個垂直領域,去找到運營方法——用一個大V去驅動一個結構。
b.垂直開放團隊。我們立了一條規矩——微博不再自己聯系大V。所有的拓展、運營全部交給合作機構。我們在每一個垂直領域挑選了一個對行業有深刻理解、有資源的團隊,與其合作。我們會把我們所掌握的運營方法,加持到每一個垂直開放的團隊中去。由他們在該領域制定規則、統一方向和目標,提供工具(比如微博認證)。垂直領域視頻在目前就有1000多家合作公司,在一起建設這個平臺。
c.守住基礎,發揮合作團隊優勢。
如果你是在做一個垂直開放的管理結構,一定要明確,你做的工作可能很基礎。最關鍵的,就是管住自己的手,不要自己做,該讓別人做的時候一定要大膽地放出去。
(出自 新浪微博二次崛起的5大運營心得? )
(二)微信
微信小程序:
微信做小程序是有很遠見的戰略眼光的:
首先微信做小程序試圖使用實現信息的唾手可得,并且連接線上和線下場景。
其次從戰略意圖上他要逐步實現連接一切的夢想,而小程序就會實現連接服務和商業的層面,之后不久就會和支付寶這些商業應用進行短兵相接,必有一戰。
微信作為程序的運載體,會很快變成一個巨無霸應用,之后會對各種服務和工具提供商產生影響,更會逐步把我們推進后APP時代。
微信是一種AR式的智能化工具,它沒有脫離手機屏幕,是離用戶最近的人工智能。
不過,它也有一定的風險,如,用戶是否買賬(剛需)?應用場景是否足夠的多(規?;克鼭撛诘耐κ欠衲軌蜃銐虮l(變革力)?作為操作系統微信是否能夠很好地運營和維護(平衡商業服務和用戶體驗)?作為巨無霸APP的微信是更有魅力還是被用戶嫌棄(用戶滿意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