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席不正,不坐。
10.13: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10.14:
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原 句 譯 文
10.12 坐席擺放得不端正,那就不坐。
10.13 孔子同家鄉人一塊兒飲酒。散席時,等長者們先走出去了,自己再走。
10.14 鄉里人舉行迎神驅疫的儀式時,平日不愛談論鬼神的孔子也會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精 華 解 讀
席不正不坐:席子要正,“位子”也要正
席不正不坐,可以理解為坐席要擺正才能坐,也可以理解為名正言順的正。我們之前學過“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里仁》)不要擔心自己沒有位置來發揮才能,而是要擔心自己憑什么能立身于此。在能力不夠的時候獲得高位,這也是一種“不正”。我們必須踏踏實實地提升個人技能,才能期待有朝一日名正言順地接受某個位置。
杖者出斯出:尊重老者,從未老時開始
試想一下,當我們日漸變老,體力不支,走在街上被年輕一輩嫌棄甚至輕慢對待時,我們的心情會怎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讓整個社會都有尊老愛幼之風,必須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并且,當我們尊重老者并在適當情況下施予援手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收獲滿足和喜悅。因為只有個人價值和社會或他人的價值相連,我們才能度過有意義的一生。推薦你讀《自卑與超越》
鄉人儺:沒興趣的事,做到尊重即可
孔子對于鬼神一直是“敬而遠之”的態度,也不愿和別人討論這些事。但是鄉里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儺戲”時,他也會穿著朝服立于東首,用這種形式表示尊重。對于不感興趣的事情,我們也要像孔子一樣,做到尊重即可,因為我們不感興趣的事物可能并不為我們而存在,自有熱愛它的人。這是與他人相處的智慧,也是自我修養的體現。推薦你讀《中國文化的精神》《孔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