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醞釀很久了,始終不寫的原因,是不想傷害朋友的自尊心。同時我也害怕有人讀到它時,會產生我借文章傷害朋友的錯覺。
我還是先從自身說起吧,最尷尬的事情只有從自身說起,它的反思意義才最深。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大學期間結交的一個朋友給我借了一千塊錢。借了很久,我才還給她,我是分兩次還的,一次五百,另一次五百。借錢時我給她說“我可能要很長時間才能還你,不過我不會一直沒錢的?!?/p>
她很信任我,借了,后面兩個月我還了她五百。但恰好又遇到我爸生病,就又沒錢了,四個月以后,我才把錢還清。期間我會主動給發信息,我說我最近實在太缺錢了,暫時不能還你,不過我不會一直拖著的。每次發完信息,其實有些內疚,擔心朋友以為我故意拖欠。后來終于還了,我給她發了很多個大大的擁抱,和感謝。
對于那些幫助過我的人,我滿懷感激。所以我特別珍惜任何一個被信任的時刻。也會覺得借錢是一個讓人成長的過程,我理解的成長非是你向人借錢,別人不借,你覺得世態炎涼,危難時刻見人心。
我理解的這種成長,是在借錢過程中,你能保持初心。
聽起來似乎怪怪的是吧?既然是成長,又怎么講起初心了呢?
我想每一個或多或少經歷過借錢。你第一次借錢是不是這樣一個場景:
實在因為某種原因急需一筆錢,急得不得了。又不好問家長,于是想到了朋友,朋友當時在做作業,走近他的桌子,話到了嘴邊,但不好意思開口,走出來。過了一會兒又走近他。后來他邀你上廁所,在路上你忐忑不安,小聲問,“你,可不可以借我十塊錢”,朋友說你說什么,你漲紅的臉快要滴出血來了,還是小聲說“你能不能借我十塊錢”。
后來,一直心內不安,直到還了錢,才如釋重負,高興得給朋友買了好吃的。
也許我描述得不準確,但我想,應該差不多。
往往,最開始借錢時應證了萬事開頭難的俗語,第一次借錢,總是很小心,很糾結,很有負罪感,還錢的時候也最積極。
但借錢,是容易產生慣性的,從不好意思到駕輕就熟,從快速還錢,到一推再推。從只向最好的朋友借錢開始,到是個認識的人都敢開口借。
借錢這種行為,跟脫臼一樣,脫得次數多了,成了滑臼。慢慢變得無所謂。最初借錢時的羞澀,羞恥,慢慢丟失,還錢的小欣喜心情丟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莫可名狀的老賴狀態,讓人可憐,更讓人可恨。
我年少時候,不善理財(當然,今天理財能力依舊一般)。借過許多好朋友的錢,經歷了許多上述變化,丟失過許多好朋友。
讀高中時,有段時間宗立和我感情非常好。我經常借他的錢,刷他的卡。借錢頻繁,還錢跟不上導致一種什么惡果呢?就是你把你自己不會理財導致的困窘,傳染到你朋友的身上,所以有好幾次,宗立因為我,而吃不上飯。我現在想起這件事的時候,還是會羞愧。后來有一天,他生氣了,他說你用你自己的卡。
我能夠有今天的自省,一方面是我長期讀書,經常反思改變,另一方面是我犯的錯多,給了我不得不反思的余地,還有更重要一方面,就是我經歷的朋友,大多溫和,但是有自己的態度。
宗立沒有以絕交或者說其他可以一刀兩斷的方式,斷絕我向他借錢的事,但用這一句,“你用你自己的卡”,改變了我。我想這也許就是響鼓不用重錘敲,他讓你知道你自己卡里沒錢,你該想想問題出在哪里,而不是一味的借,而且他還照顧了你的自尊心。
我很感激宗立。
我和周之間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是最好最好的朋友,經歷過一起用錢,借他的錢,一起借給別人錢,一起困窘,到最后不輕易相互涉及金錢,不濫借錢,而成為如今百般默契,相互慷慨的狀態。
說實話,這方面他擔待我多得多,因為他一向比較會理財。
如今我們兩個,可以說如果我真遇到什么生死大事了,他一定是二話不說就會趕來的哪一個。我爸生病那回,他都要來青島陪我。
我們也會因為某些沒辦法的原因,相互周轉一下,但在錢的問題上,很慶幸,我們能保持著借錢的初心。小心,謹慎,羞愧,不亂借,準時還。
我們的友情能保持著今天這樣的濃厚度和新鮮度,全賴于此。正是深知太多的友情毀在錢上,我們對于錢和借錢,慎之又慎。
不是不借,而是保持著借錢的初心。我一再強調的,像第一次借錢時的忐忑,小心,羞愧。如果我加一點詞匯的力度的話,那就是,借錢可以,但一定要保持著羞恥,廉恥之心,并以這樣的心努力度過你借錢的時光,謹慎借錢,好好還錢。這實在是個好習慣,會讓你收獲很多珍貴的東西。
我的室友是我大學朋友,另外一個朋友跟我們差不多,不過他在深圳。這兩人,還有一個共同好友,此人我也認識,上班以后,他向它倆分別借了錢,但說好了哪天還錢,不但沒還,而且毫無說法,電話不接,短信不回。室友脾氣硬,直接將這個朋友刪除拉黑了。
室友是天蝎座,愛憎分明,他說還不還,能不能還他可以不用計較,就算是不還都沒關系,你說你還不起就可以了。但你不能沒有說法,電話不接,短信不回,也不告知一聲,這種指望我拖著拖著忘記的心理太齷齪了,所以他刪了他。
多可惜啊,好幾年的朋友一千塊錢就沒了,人一生能遇到幾個不問緣由,不用猶豫就借給你一千塊錢的人呢?
我相信如果有一天,他身患重病,這兩個朋友看到消息,還是會捐給他一千兩千,但假如他問他們借錢,可能一百兩百都別想。
這是個信任問題,人如果對不起他獲得的信任,信任會失去,再想獲得信任,難了。我的手機號碼用了六年才有停機欠費兩百元的額度,如果我不珍惜,每次欠費兩百,隔半年再交,六年以后,可能這個號碼就要廢。
我們這一代獨身子女居多,敏感,心軟,很在乎自己的感受的同時,也很在乎任何一種情感。從心理上講其實是因為獨身子女相對來說更自私,更自我一點,在乎友情,其實還是在乎自己。當發現自己在乎的友情被對方辜負時,會選擇果斷抽身。
所以一個人要是承受不起別人放心給你借錢的信任,最好不要輕易開口,許諾了不還,不是簡單的錢的問題,而是,情感的問題。
李小小給一位朋友借了六千塊錢,那位朋友說了借一個月,但后來時間到了他并沒有還。他曾經經常問李小小借錢,每次都一樣,到還錢的時候就消失,沒有音信,沒有說法。那六千塊錢,借了快一年也沒有還。
后來這位朋友問我借三千塊,說借一個星期,結果過了三個月還是沒還。當時我就要交房租了,那錢是給房東準備的,我只好改變計劃。后來我聯系過他幾次,始終是說了今晚還,到了晚上人又消失了。我們長談了一次,我說三月份還我,他又給我許諾年終獎發了還我。
但三月份,他只還我兩千。
怎么說呢,我們都是家境一般的孩子,包括李小小在內。我們都知道他的苦衷,更知道一個人在外面打拼的辛苦。當初借錢的時候,本來是沒那么多的,因為三千,六千在我們的能力內都是大數字??墒遣唤璧脑?,我們心里又不安,不知道他能去找誰,又擔心他。我們咬著牙借給他,沒想到,他總是放鴿子。一朝推一朝,還錢的日子遙遙無期。
有一次李小小轉發了一個借錢的微信,然后加了一句,“借錢的都是騙子”,可以想見,她對這段變味的友情有多失望。
人,必要有自知,不要因為能借到錢,就肆無忌憚的借。不能因為被借錢的人,似乎不缺錢,就拖著一直不還。更不能被僥幸心理掌控著,久拖成賴。那樣,沒了最初借錢時的那份小心,謹慎,愧疚的羞恥廉恥之心。那你就變成了一個消耗友情和消耗別人對你的尊重的小人,令人躲避,不堪回首。
借錢之前必三思,還錢之時須如約,不讓你的朋友尷尬和失望。這是我理解的借錢之道,也是我理解的保持初心的成長。人生最難是借錢,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