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說說大自然。
最近幾年,大自然這個詞已經很少聽人說了。大家天天掛在嘴邊的是,融資、創業、互聯網;明星、出軌、高票房。
它曾經也是個熱詞,電視上天天呼吁著保護大自然,白領們追求的時尚是回歸大自然,大家痛心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焦慮煤炭、石油資源的枯竭問題……
不知道為什么,有一天我們就不煩這些了,“大自然”隨之過氣。我們在乎的大自然,變成了有機綠色食品,和純植物配方護膚。
圖-幸歌
親近大自然的方式,大概只有以下這幾種:
1、看綠化,還可細分為城市綠化和小區綠化;
2、逛公園,附帶各種娛樂設施,其中必有游湖項目;
3,旅游,到國內外各大風景區,看看久違了的藍天白云;
4、刷博物君的微博,認識各種稀奇古怪的動植物。
前幾種,應該人人都知道,但是博物君可能有人不認識,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
博物君是微博上的大V,全名“博物雜志”。
它本是《博物》這本科普雜志的官方賬號,沒想到,運營人員靠分享自然知識,成為了擁有600多萬粉絲的網紅。
不管是逛公園還是刷博物君微博,對于喜歡大自然的人來說,都是不錯的親近方式。
但,它們離了解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的真諦,還有一段距離。
即使到風景區旅游,算是深度體驗,也不過是大自然的訪客,談不上深交。
2
如何深交呢,推薦看一本書——《大自然的日歷》。
最近公司組織全體員工到紫蓬山做團建,我們部門幾個小伙伴,下山一不小心走上了“歧路”,那條羊腸小路完全就是山林中的一條縫隙,一路上,除了樹,還是樹,連個指示牌也沒有。
圖-幸歌
那天,我們走了很久,才終于到達風景區大門的集合點,到的時候,大部隊已經走空,只剩部門領導在車旁等我們。
這條小路,不僅比下山的大路長上幾倍,走起來也更累。途中,同行妹子穿的鞋磨腳,越走越艱難,有位機智的同事就地取材,找了根斷樹桿給她做拐杖。
好在一路上風景迤邐,讓我回想起了《大自然的日歷》中描寫的自然風光。
……那些種子落到車轍里面,慢慢地成長,最后這條路只剩下了一個很窄的林蔭小路。銀蓮花和紫羅蘭在小樹之間盛開著,這是我在別的地方從來沒有見過的。在稠李、榛子樹和小白樺的圍繞下,有一條羊腸小路,白色的小路一直向樹林深處延伸。黑星黃粉蝶正在樹林中展現著它的舞姿。走在這樣的小路上,使人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這本書,我初讀的時候不知道作者普里什文是誰,只覺得,文字格外動人。驚嘆他對大自然的觀察和理解,他的文字真摯樸素,對一草一葉都飽含情感,仿佛可以為森林中每片葉片的掉落寫詩。
之后一了解,原來普里什文是俄羅斯的文學名家,被評價為懷有強烈宇宙感的詩人,具有傾聽鳥獸之語、草蟲之音異能的學者。
他還被譽為"偉大的牧神"、"完整的大藝術家"、"世界生態文學和大自然文學的先驅"、"俄羅斯語言百草”。
3
在城市中,綠色常有,而詩意不再。我們常說萬物有靈,普里什文的這本書,就像萬物有靈的詩意注腳。
對普里什文來說,大自然不只是用來觀賞的,更是用來相處的。其中的一段,提到他在林中漫步,會給土地取名字。
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們都非常熟悉,甚至于每一個小島,每一座高低不平的山丘,我們都會給它們起不同的名字:在前面不遠處有三棵高聳的云杉樹,經常會有很多小動物在下邊玩耍,所以我們稱其為“敞亮的林中空地”;在兩塊沼澤之間突然出現了一塊空地,我們給它起名叫“大眼睛”;還有一個地方我們叫它“黃金地帶”……
這讓我想到《蘇菲的世界》中,蘇菲和她媽媽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對話。
蘇菲問媽媽,你知道人為什么活著嗎?她媽媽說她又在胡思亂想,這是她媽媽的慣常反應。
接下來,蘇菲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現在知道答案了。人活在這個星球上是為了替每一樣東西取名字。”
就這點來說,或許蘇菲和普里什文有著共同的人生哲學呢。
普里什文也不是熱衷保護自然的環保主義者,打獵就是他非常大的興趣愛好,不說這個,我幾乎都要忘掉他屬于俄羅斯這個戰斗民族了。
關于打獵,他也有自己的哲學。他的孩子同他一樣喜愛打獵,他對他們定下了嚴格的規矩。
為了抑制年輕人的好勝心,我給他們制定了嚴格的規矩:首先槍法一定要好,但不可以濫殺無辜,只能打我們要吃的東西,還可以打博物館需要保存的獵物。這樣的規定,其他獵人也有,但他們只停留在口頭上,實際做的時候,又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但我要求孩子們切實執行。在我看來,孩子們用這樣的方式接近大自然,他們會漸漸懂得憐憫和珍惜生命。
懂得憐憫和珍惜生命,他是這么說的,而不是保護自然。可以說,他的觀點更接近事情的本質。
而我們現在倡導的保護自然,是多么虛偽的話啊。不要殺死東北虎,不要捕殺鯨魚,不要穿皮草,不要砍更多的樹,是在保護自然么?只是在學會控制人類自己的欲望。從來,我們只是放過它們而已。
生殺大權在手的時候,放過,竟然成了保護。
刷朋友圈看旅行照
或者到小區樓下轉轉
這樣體驗大自然真的low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