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鋼琴家》:寧為太平犬,不做離亂人

我現在看電影的地方都集中在B站,一方面B站的畫質真的有保障,而且B站看片一點都不卡!!!重點是還可以偶爾開開彈幕看看一起看這部片的人的想法是什么,這種感覺就像是有人陪你一起看電影一樣,有時候再枯燥的情節因為有人陪著也顯得有趣了一點。

我的360云盤里面保存著豆瓣前250的電影,500G左右,我實在不知道看什么會去上面翻一翻,在B站看到《鋼琴家》這部片的時候我居然完全沒有印象他是在豆瓣前250里面,甚至于我以前極少聽說過這部片子,我以為是一部類似于《美麗心靈》這樣的自傳式電影,打開豆瓣一看評分9.0(豆瓣手機APP無法顯示該電影是否在豆瓣前250里面),哇好高的評分,好吧,今天就看這部了。

一、這是部什么樣的電影,是什么類型什么題材的電影?處于什么歷史背景之下?

1、開頭男主角——也就是一位鋼琴家坐在鋼琴前面彈著鋼琴,然后外面突然就發成了巨大的聲響,電臺的工作人員向男主角打手勢讓他離開,他還是不為所動,在繼續彈著琴,到了后面墻體被破壞,有東西砸到了鋼琴家的額頭上,他才放下鋼琴,跟著大家一起逃了出來。出到外面還遇到了專門來看他的粉絲,可以看出他的琴彈得真的很好。很可惜我對樂器一竅不通,電影里面出現的幾處鋼琴家彈琴的場景我都無法理解性得去欣賞里面的美,甚者連他彈的是哪一首曲子還是通過彈幕知道的,我想未來的某一天我一定要去學一門樂器,也許是我40歲的時候,誰知道呢。

2、鋼琴家回家以后,家人都在收拾著行李,他們聽說德國人打過來了,但是后來聽了收音機,得知英國和法國也對德宣戰而歡呼雀躍,他們感受到了希望,于是決定留在這里,可是第二天外出,依然看到了一大批的德國軍隊,在后來,英國和法國也并沒有對他們伸出援手。

二戰以前,猶太人在華沙市占據了城市總人口的30%,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只是迫于和波蘭的聯盟關系才口頭對德國宣戰表示會支援波蘭,然而他們并沒有采取任何的實際行動對德國進行回擊。綏靖政策使得德國沒有受到兩面的攻擊,加上和蘇聯的互不侵犯協議,德軍輕而易舉地就拿下了華沙。并開始對居住在華沙的猶太人進行了殘忍的殺害。這件事導致至今波蘭人對英法還耿耿于懷。

3、德軍對猶太人的迫害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他們的做法有點類似于為水煮青蛙,一開始鋼琴家的父親拿出家里僅剩下的3000千多元,但是她的子女告訴他德軍只允許波蘭人沒人家里只允許放2000現金,于是大家開始商議多出來的錢要藏到哪里去。接下來是要求所有的猶太人右手上必須帶有鑲有“大衛星”的猶太袖章,把猶太人和其他的種族分開來。接著是限制猶太人的活動區域并開始對猶太人進行侮辱:鋼琴家和他的朋友在路上遇到準備一起去喝咖啡,發現咖啡店的門口寫著禁止猶太人進入,朋友提議去公園逛逛,鋼琴家說所有公共場所都已經禁止猶太人前往了,他們想聊天的話,也許只能站在大街上聊聊。另一邊,鋼琴家的父親在街上走著的時候,兩個德軍看見了手上的袖章,于是叫住了他,問他為什么沒有打招呼,父親立刻摘下帽子,接著德軍揮了老父親一巴掌并跟他說猶太人不允許走人行道,他們讓他走滿是泥水的雨道回去。

政府下令所有猶太人必須戴上鑲有“大衛星”的猶太袖章,不戴的人將被嚴懲(川普諷刺希拉里的廣告中用了一個六角星圖標,被譴責“反猶太人”,即anti-Semitism, 字面是反閃米特人,也就是猶太人的族系)。

這是當年華沙的真實場景,猶太人被禁止進入德國人可能出現的所有公共場合。

4、下一步是開始群體隔離,包括鋼琴家一家也收拾了自己的全部行李,搬到了隔離區里面,一個小小的隔離區住著超過40萬的猶太人,一開始大家還不知道是被隔離了,直到他們搬進去以后看見外面的人開始在砌墻。一開始在隔離區猶太人還是能勉強生活的隔離區里面有集市,有餐廳。鋼琴家和他的弟弟搬著書到外面去賣,盡管一天也只能賣出去一本書。

1940年10月納粹政府下令所有華沙的猶太居民限期內搬到城市的特定區域。這就是后來著名的華沙猶太人隔離區,當地人叫“Warsaw Ghetto”,超過40萬的猶太人被隔離在僅僅3.4平方公里的兩個小區域內。

影片中主人公走過一個過街天橋,這個橋就是連接兩塊隔離區的唯一通道。下面是正常城市人的車水馬龍,但兩端是無盡的黑暗。今天華沙的猶太人博物館就是仿照這個天橋的結構設計的,沿著參觀路線,你也會經過一個天橋,下面是模擬當時的華沙街區,橋上寫著“我們只有每天經過這里的時候才能看一眼自由的世界”。

5、接下來就是隨機的殺害了,鋼琴家一家有一個晚上在吃飯的時候聽到了外面有聲響,于是立刻把家里的燈關掉,站在窗戶看外面發生的情況,他們看見一隊德軍進了對面的大樓,走進了一家也是正在吃飯的家庭里面,要求他們所有人都起立,其中有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因為無法站起來于是被德軍直接連著輪椅從陽臺扔下去了。鋼琴家一家在對面看到的時候都震驚不已。最后德軍離開的時候還槍決了這一家人。

隨著隔離時間越來越長,隔離區里開始出現了疾病、饑餓以及死亡。鋼琴家把弟弟帶出來的時候就看到大街上一個老頭在搶一個老太太的飯碗,最后飯碗里的稀飯掉在了濕濕的混雜著泥土的地上,饑餓的老頭子立刻趴下狼吞虎咽著地上混雜著泥土的食物。被搶的老太太一點辦法都沒有,她無力的拿著老頭子的帽子拍打著她,發出無力的哭喊,最后還是無力的走了。饑餓與貧窮使人的尊嚴都被踐踏地上,揉碎在了泥土里。

據統計,在華沙隔離區,至少有10萬猶太人死于疾病、饑餓和隨機殺害。注意,這是發生在集中營大屠殺之前。

6、在隔離區里的人必須要有工作證才能在隔離區里繼續生活,鋼琴家的父親也是因為年紀大了,好不容易遇到熟人才獲得了工作的機會。然后這樣被強制勞動的時間也過了沒多久,有一個晚上德軍進入到了隔離區,要求所有人下樓,他們挑選了其中比較年輕的人留下,鋼琴家的弟弟和妹妹也被叫出去了,德軍讓剩下的人回去收拾好自己的衣物,所帶的東西不能超過15公斤,這個時候的猶太人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是要被送去大規模屠殺。他們中的有些人有滿心歡喜,以為自己的生活終于迎來了改變有了新的盼頭。

在等待上火車的時候,鋼琴家的弟弟和妹妹又回來了,他們希望跟家里人聚在一起而不是分開,鋼琴家小聲的罵了他們兩個“stupid”,他是有預感他們是去送死的,在等候區里面一個小男孩一顆奶糖要賣20波蘭幣,老父親湊齊了一家人的錢買了一顆,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分成了6小份,顫抖著手給家里的每一個人分了一顆。卻沒想到這是這家人吃得最后一餐團圓飯了。

根據歷史記載,自1942年夏天開始,華沙隔離區至少有25萬猶太人被陸續送往了一個叫“Treblinka”的集中營,鮮有生還。

7、后來在猶太人擠上火車去的時候,被一個他的當猶太警察的朋友拽了出來,當鋼琴家想要回去找自己家人的時候,警察對著他說:笨蛋你以為我再干嘛,我在救你的命。鋼琴家才知道那是一輛死亡列車,而他沒有辦法,只能目送自己的家人開往地獄。

社會學家鮑曼在其《現代性與大屠殺》中提出,現代工業化大生產中的程序化和細密分工的思維,使得整個流水線上的參與者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在這個產品中的角色,所以當這個產品是大屠殺時,押送的人,換衣服的人,剃頭的人,管牢房的人、做人油肥皂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們只是完成流水臺上自己的那份工作,而每項分工加總起來就是系統性大規模的屠殺。同理,將種族滅絕分為羞辱、標識、限制、隔離、無差別殺害、強制勞動、群體屠殺等逐步升級的程序時,有助于消除滅絕對象的警惕性和反抗直覺,同時逐步剝奪其反抗的條件和消弭其反抗的意志。這是現代化的大屠殺最恐怖的地方。

鋼琴家幸免于上火車以后還是逃不了做苦力的工作,印象中十分深刻的一幕是:德軍在一個晚上把他們全部都交了出來,挑出一些矮的以及年老的,讓他們全部趴在地上,一個一個的對他們進行槍斃,到了最后一個人的時候,德軍的槍里沒有子彈了,他停了下來優哉游哉的換子彈。而趴在地上的那個男人就這樣在他換子彈的時候等死,我不知道那是一種怎么樣的心情,是一種一秒等于一萬年角幾緊張卻又束手無策的心情,他在那十幾秒里面有沒有想過跳起來進行哪怕是以卵碰石的反抗?亦或是他是以一種輕松的心情在等待著槍響的那一刻,也許那是一種解脫也不一定。

但是華沙的猶太人并沒有坐以待斃。歷史上,1943年4月,華沙爆發了著名的“猶太隔離區起義”(Warsaw Getto Uprising)。隔離區的地下猶太組織經過數月的準備和策劃,對德國人進行了反擊,但勢單力薄螳臂當車,很快就被血腥地鎮壓,至少1萬3000猶太人被殘暴殺害,德國人焚燒了大片猶太街區。影片中,鋼琴家在工地上就結識一位反抗組織的成員,并通過采購土豆的機會幫助猶太反抗組織輸送槍支,他們每天收工路上往隔離墻里面扔的手槍就是之后起義時用的。后來,鋼琴家輾轉在朋友的幫助下住到隔離區對面的一棟樓上,一天他看見一群德國軍人被隔離區里的槍炮襲擊,后來德國人開來坦克報復,這就是1943年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的一角。

歷史上,華沙城針對德軍的第二次反抗發生在1944年,是波蘭人的地下軍事組織(號稱“波蘭國民軍”,Polish Home Army)和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聯合發動的,也就是著名的1944年華沙起義(Warsaw Uprising)。全城聯合起義時間是1944年8月1日下午5點,5點代號為W時間(即Warsaw時間)。除了反抗德國之外,該起義也是為了阻擋蘇聯對華沙的控制,因為當時蘇聯紅軍已經達到華沙城外,波蘭人想要自己獨立自主的國家,所以搶先發動了起義(波蘭人對蘇聯的戒心由來已久,一戰后蘇聯紅軍就入侵華沙未遂,可參看電影《華沙保衛戰1920》)。

德國人困獸猶斗,起義遭到德軍瘋狂的反撲,希特勒揚言要把華沙從地球上徹底抹掉。英法和蘇聯再次坐視不管,起義持續63天后最后失敗,華沙城遭到毀滅性轟炸,85%的建筑被夷為平地,包括老城、王宮、教堂無一幸免。華沙是二戰中被毀滅最徹底的歐洲國家首都,同時造成15到20萬平民喪生。影片中德軍用噴火搶進一步清理殘軍、焚毀建筑也是有歷史照片記錄在案的。

8、鋼琴家當然是幸運的,他得到了幾個朋友的相助,逃離了德軍的控制,并被安排在了幾處房子中躲藏避難,最后由于華沙起義,德軍用槍火清理現場的殘骸,鋼琴家被迫逃出了原本的地方,不過即使沒有這個事件,鋼琴家也在那里生活不久,居住的地方早已沒有了食物,就連自來水也沒有了。

最后鋼琴家躲到了德軍最后扎營的地方,不過幸運的是,遇上了一位有點善心的軍國軍官,軍官問他,你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以前是一個鋼琴家”“鋼琴家?那彈一首吧”

不得不說鋼琴家在四肢無力的狀態下,一遇到她的精神食糧還是展現出了作為一個鋼琴家的力量,他最后彈的曲子我不懂得欣賞,不過不得不說是動人的。軍官包容他藏在閣樓里,并為他留下了食物以及御寒的大衣,雖然這件德軍大衣后來差點讓他含冤射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開頭鋼琴家在電臺錄音時彈奏的以及影片結尾在大劇院彈奏的都是肖邦的鋼琴曲,而肖邦就是波蘭人,他目前就葬在華沙著名的圣十字教堂。教堂前有個雕像,耶穌基督弓身背著十字架,這個鏡頭在影片最開始的戰前華沙街景中也出現過。

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拍攝的電影,由一家人在歷史背景中的命運折射出當時的大環境,跟余華的小說《活著》有點類似,我還沒有看過《活著》的電影,是應該看看了。

這是我看的第三部描寫納粹對猶太人殘害的電影,第一部是《美麗人生》,前半部分明亮而有趣,沒想到后半部分一轉眼就被送到納粹集中營里去了。第二部是《穿著條紋睡衣的男孩》,通過猶太人的小孩和德軍的小孩之間的對比烘托這部影片,也是讓我哭得死去活來的其中一部電影。

關于歷史的電影總是讓人覺得沉重無比的,尤其是這么殘忍的現實。而這離我們現在也不過是半個世紀的光景。

每一次看戰爭片都無限感慨:寧為太平犬,不做離亂人。

我們還是幸福得多得多。

二、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導演主要想說什么?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而拍攝的電影,影片中的鋼琴家還出了一本自傳體的書籍,聽說評分很高,我覺得可以看一下。其中拍攝這部的電影的導演也是在猶太人的涂害中幸存下來的。

三、這部作品的提綱是怎樣的,導演如何構架這本書?

根據鋼琴家作為猶太人在受迫害時期的經歷作為連接線

四、這部作品對我有何用,是提供資訊還是給予啟發?

資訊:

1、更加得了解了二戰時前的那段背景

啟發:

1、學好一門好手藝很重要,說不定可以有一些賞識你的人或者是朋友在關鍵時刻救你一命

2、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生活在和平時代真的太幸福了


最后,附上文中部分背景資料鏈接

《鋼琴家》的猶太華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電影《鋼琴家》是大師羅曼·羅蘭斯基執導的一部作品,講述的是一位著名鋼琴家在二戰中面對納粹的迫害艱難生存的故事。瓦拉...
    靈魂注定獨行閱讀 460評論 0 5
  • 彩虹有7種顏色 簡譜有7個音階 7年是一次細胞更替 7天是一周美好生活 而7也是我的有緣人 從小學到高中的12年我...
    晨陽Indra閱讀 635評論 0 0
  • 《孤星》目錄 上一章 不知名的選拔 將繩子系在腰上,子默迎戰。好笑的是有人在靠近子默的半路上就已經開始扭打起來。人...
    術尤一閱讀 21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