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學的核心精神是良知。什么是良知?良就是善念、整體觀。為什么要加一個“知”呢?因為要了解也要有智慧,這個“知”就是智慧。對整體要有足夠的了解,要不然如何作出判斷和選擇?如果只是一個善良的愿望,其實是做不出一個正確抉擇的。致良知不要盲目地迷信,如果單單根據你自己的內心感受走,只是胸懷天下,這個善念也未必就能做好所有的事。現實中有很多人善心做了壞事,因為他還沒有智慧,所以既要連接到整體,培養你的善念,還要培養對整體的了解,建立整體觀、系統觀,這些都要明白,才能夠作出有智慧的決定和選擇。這就是良知!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愿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把事情做好,不能說有善良愿望的人是少數,但把事情做成功的人不多。不是說那些沒做成事的人就不善良,所以還要有智慧,整體觀再加上智慧,這樣才能作出充滿智慧的選擇。當你接受這個理念的時候,你的心是否會安定一點?你內心的感受是平穩的。光是根據內心的感受,跟著初心走,這種說法太過簡單、空泛,是不完整的,你還是覺得有點缺乏底氣去行動。所以要加一條,你要有整體觀,整體觀就是心胸豁達,心中裝著團隊裝著國家,有家國情懷,還要有對整體的了解,就是還要觀出智慧來。
? 關于格物,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心之理,一種是心之氣。朱熹主張要去人欲存天理,就是道德規律,這個有點趨向于西方哲學,但還有一派成為更主流的,就是完全跟著內心感受的,這兩派要綜合在一起,走一條中和的路線。
初念是圣賢,轉念是禽獸。這是什么意思呢?每個人的初念是否都一樣?良知的四個“善之端”每個人都一樣。第一,惻隱之心,看到別人受苦你會惻隱,你會按你內心的感受作出一個選擇去幫助他。第二,辭讓之心,就是恭敬之心,恭敬就是禮讓、有秩序、尊老愛幼,尊重師長。第三,是非之心,即是非對錯,是非是信念,信念是后天習得,如果是先天的話,只有動物性本能,保全自己,如果按動物性本能,那是有限度的,不會無限地夸張,但人類就是因為有了個自我,這個自我會無限地夸張自我的需求,于是要進行約束,因此才產生了信念,所以這個是非對自我的約束是后天的,也就意味著要勤加學習之后,才能讓這個是非觀更符合整體觀。第四,羞惡之心,就是懂得羞恥,懂得善惡。羞惡之心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要能夠自律、自省,這個自省是自我反省的能力,每個人都有。羞惡來自于原罪情結,因為有了這個原罪,我們才有了羞惡,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才有了美丑之分,但羞惡之心會帶來更多的內疚和自責,這是負面的東西,要放下。
其實,人的良知就是來自于這“四個端”,其中有些是先天的,有些是后天的,只不過那些后天所培養的也要符合整體觀,所以絕大部分的人都趨向于“知”。這四個端,哪兩個端是先天的?哪兩個端是后天的?第一個惻隱之心,還有第二個辭讓之心,這是先天就有的善端。為什么?因為惻隱是同體大悲,人家受苦,你心中有連接,也感覺到苦。辭讓是恭敬秩序,有先有后,這也是天道。同體大悲是因為集體潛意識,這一點我們用西方文化來解釋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因為集體潛意識而連接在一起,所以會同體大悲。
以上是先天的善之端。第三,是非之心,是來自于后天的信念和規條,是非對錯的標準,是為了建立后天的社會秩序,這是集體合作所需的規條,顯然是后天的。第四,羞惡之心,這是原罪情結,原罪就是你與生俱來的認為不好的、不對的東西,但這個與生俱來是由人類文化環境所決定,這些文化環境是后天的,只不過是經過幾千年的歲月沉淀了下來,所以羞惡之心也是后天的。
因此,良知分為兩個部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是感受,后天的是智慧。這個感受哪里來?來自于元程式,就是惻隱和辭讓這兩個最古老的程式在你的潛意識里,外在只要一刺激,這個程式就啟動,程式啟動帶給你內心的涌動,體驗和感受就來了。是非和羞惡是后天的,要通過后天習得。難度最大的是,后天和先天如何協調一致?
舉個例子,關于借錢,這個題目非常難解,朋友問你借錢,你按照惻隱之心覺得要借,因為他很可憐,他說過不下去了才問你借錢,你的惻隱之心來了。那么到底要不要借?你借了會傷害你自己,你借出去以后滿足了當時的惻隱之心,但是借完以后你自己又傷心了,你覺得對不起你家人。怎么辦?所以完全按照先天的惻隱、辭讓是不行的,要綜合性反應出來,我們要有是非觀,Yes or No,這件事情應不應該,經過后天的教育你后天的信念建立了,這兩者才能形成。你后天習得的東西要足夠強大和穩定,才能夠在當下就作出一個明確的決定,但是如果你后天沒有習得任何智慧,就只能按照先天的感受和原始本能來做。古人的世界生活很簡單,現在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復雜,這些復雜的社會活動讓你不得不要借助于后天的智慧才能作出正確的抉擇,所以這不是轉念的問題。轉念是因為你沒有后天習得的智慧,只能轉回到自我的利益得失,這個叫轉念,但是智慧是對于整體的認知,所謂后天習得的是非和羞惡從哪里來?就是對整體觀的認知,這是后天習得。所以所謂的智慧不是對自我利益得失的考量,而是對整體觀的認知,比如借錢滿足了你當時的惻隱之心,借完你又心痛了,這是你對整體觀還沒有完成認知。
對這些問題,不能只是頒布真理,得說明原理。因為現在的人頭腦都很發達,不像古人,為什么以前的中國文化教育用到現在來效果甚微?因為現在的人都很聰明,已經被預先灌輸了很多理念,這些理念本來就是西方的,他的思維方式已經邏輯化、結構化了,所以直接頒布真理要他怎么做,他是接受不了的。為什么現代化的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構方式、傳播方式、教育方式要用現代化的方式?其實現代化方式是西方方式。現代化就是西方,我們中國好不容易經過這幾十年的緊緊追趕,用三四十年的時間趕了西方社會三四百年的時間,我們十倍速加速前進趕上了現代化。思維沒有智慧,就會在局中看不清楚,要時常跳出來看整體,才能看得清晰。我強調這個是要證明中國文化教育方式的現代化革命是很必要的,而且是正確的!
強調這個理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讓我們后天的智慧也變得同等重要,將后天的學習、后天的領悟、后天的沉淀跟先天放在平等的位置,要不然我們全部都回歸到愚昧、無知的原始反應中去了,這是不對的。在我們傳統文化的教育當中,會過度強調回歸到原始狀態,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古文里面講古人、圣人怎么怎么做,如果放到西方的邏輯思辨里,懷疑論就來了,這個古人是誰?他做了什么?依據證明有嗎?沒有。當我們帶有明確的懷疑論和批判論的觀點去看,哲學思維來了,馬上站不住腳了。所以真理不能只是昭告天下,一定要講完整,只有講完整了才能植入進去。是非、羞惡要嗎?要的!只是告訴他后天要學習,把正確的是非觀念植入進去,把正確的羞惡觀念植入進去,把人類文化傳承下來的善惡美丑的標準植入進去。
所以關于借錢,在你經濟能力承受之內,你可以送錢,但是不可以借錢,因為你借出去就不要指望對方還。對事情的對錯要制定一個標準,這也是良知,你把自己放在整體來考量。當你只考慮別人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你的心里面是要滿足你內心的另外一份需求,你才這樣做的。你怕得罪人,于是你買回了一個面子,通過借錢達到另外一個目的,這也是不道德的。關于這點,康德有個標準,你不可以通過做這件事情達到另外一個目的,這是不道德的,而是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有意義,這件事情才道德。所以道德有非常重要的一些原則,行為要經過明確的邏輯的理性的檢驗和考量,才能決定這件事情是否道德。
總之,關于怎么選擇的問題,其實最高的選擇標準就是致良知!那么良知何來?要參照一些西方文化的標準,參照一些已經被廣為接受的文化理念,來豐富我們的本民族的文化,這對一些大是大非問題的認知,非常重要也非常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