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做朋友》||一分耕耘不一定一分收獲

文章首發自微信公眾號:蝸牛說(woniushuo-HF)


打個卡,這是讀《把時間當做朋友》第三篇筆記,預計還有兩篇就完成這本書的精讀了。嘿嘿,突然覺得有種莫名的成就感,人都是這么容易滿足。感謝千錘百煉(王冠)

《把時間當做朋友》的核心不是時間,而是學習。前面幾章所述的面臨的困境、醒悟、面對現實、管理時間(計劃),幫助我們理清思路,轉變觀念,也就是“洗腦”啦!“學習和思考”篇章才是開始,系統闡述大量的方法論和必備的邏輯;雖然顯得“枯燥”,但絕對不可以跳過去。

4.學習

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

閱讀是對“體驗”、“試錯”和“觀察”等學習基本途徑的補充。

“正確地思考”,才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

經驗局限。

閱讀、檢索、寫作和實踐是自學能力的基礎。

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

……

學習一詞早在《禮記·月令》既已出現(鷹乃學習),宋代葉適的《毛積夫墓志銘》中有“稍長,親師友,學習今古。”的記錄。學習包含“學”和“習”兩個層面:“學”是指通過聽(看)、說、讀等手段獲取知識,本質上是知識的輸入;“習”則是指反復練習,通過思考、實踐來熟練掌握知識和技能,也就是知識的輸出。

知識的輸入和輸出構成完整的學習

學習一直是笑來老師認為獲得“重生(或新生)”的唯一途徑,從他的公號“學習學習再學習”名稱可見一斑。知乎作者Andrew Xu(http://dwz.cn/3w60uZ)提出,人在學習和思考時具有專注模式 (Focused mode)發散模式 (Diffuse mode)兩種不同的模式。對待熟悉的事物習慣用專注模式,而思考和創新時則需要用到發散模式。所以強調獨立思考和正確思考的重要性。

籠統上,體驗、試錯和觀察等基本途徑都可歸于經驗學習范疇;而我們恰恰習慣于利用經驗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比如,網絡上常有某某食材和某某食材不能搭配食用的文章,而事實并不能證明;家長會選擇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事實上,經歷豐富不等于經驗豐富,或者說經驗豐富不等于經驗正確……

我們往往重視知識的輸入,卻忽視了知識的輸出。你不難見到嗜書如命的人,一年讀過的書比你一輩子讀過的書還要多,可這樣嗜書如命的人少用大成就,往往讀成了“書呆子”(絕對沒有認為讀書無用的意思)。為什么?那是因為只知讀書無限好,不知思考并運用知識。把讀書(學習)停留在書本上和意識中本質上是無意義的,毛爺爺曾說:“讀書是一種學習,實踐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不然則是“紙上談兵”和“本本主義”。

寫作是學習的重要基礎,大咖“剽悍一只貓”就認為,讀書后要寫,多寫,不停地寫。寫作是一種分享,是學習的輸出;只有不斷地輸出才能促進思考。

5.思考

因果關系

相關命題

舉證責任

對立論證

……

思考、思考、還是思考。

思考是對信息的再加工,對一個或多個對象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的活動。正確地思考并非易事,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從來不重視邏輯思維,崇尚儒道思想,思考問題注意辨證、矛盾,而邏輯思維能力明顯不足。

邏輯的本質是尋找事物的相對關系,并用已知推斷未知。邏輯思維對于人們學習、思考和探索未知尤其重要。比如在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把“數學教學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與人交流時,可以根據說話者的陳述,通過邏輯分析其與表達信念之間的關系(說的是什么?說得對不對?)。

所以,學點邏輯學能決定思考的質量

邏輯學中最基礎的則是“三段論”,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舉個例子,在判斷某個觀點時,我們的思維更傾向于“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而非“此觀點是否合乎邏輯”。

比如:

所有的狗都是動物,

德國牧羊犬是動物,

因此,德國牧羊犬是狗。

很顯然,這段話的邏輯是錯誤的。依照這段話的思路,你也可以得出“貓是狗”的謬論。如果你花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其中的邏輯謬誤,那是因為這段話的結論在主觀上是正確的,而你更習慣于通過經驗和主觀標準做判斷。

當然,努力學習和思考并不一定會有收獲。笑來老師認為,在學習的時候,進展和時間的關系肯定不是線性的——想要“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基本沒戲。只有經歷積累的過程,“量變到質變”的效果才會出現,才有可能突飛猛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