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大會是“新奇葩”通關之路的必經之地,在這個平臺上,每個人都需要在限定的時間之內,通過演講的形式,展現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
為了能給四位手握決定權的導師留下深刻的印象,各位“待奇葩”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很多人都選擇了講自己的故事,或者講各種搞笑的段子,以此來展現自己有多么“奇葩”。其中有一個選手被高曉松評價為“迄今為止最精彩的一場演講”,他就是蔡聰。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001一個吸引住聽眾注意力的開頭
“我是一個盲人。”“我想告訴大家,我認為這個世界上不應該有殘疾人。”
一開始,蔡聰簡明扼要地介紹自己是誰,目的是什么?相比那些通過講段子、抖包袱的演講者,這樣的開場白很“銳利”,讓人們對他演講的重點印象深刻。開頭七秒的時間里決定了觀眾是否想要繼續聽下去,所以,寒暄、客套的話就免了罷。
002避免傳達過多內容,減輕聽眾的壓力
為了表現自己的“奇葩經歷”,奇葩大會的選手們經常會分享許多經歷和故事,但蔡聰只選擇了與演講主題息息相關的小故事,比如,他講自己童年時代雖然成績優異,卻由于視力問題而被“區別對待”,之后又用了3、4個小故事層層遞進,訴說自己從“被區別對待”到“人生的彷徨”再到“發現殘障知識換了一個生活方式而已”,最終帶著這個全新的觀念開始影響他人。這一系列的故事很自然地表達出“挑戰人們對殘疾人固有的刻板印象”的觀點。
003一個“畫龍點睛”的結尾
很多演講者都會匆匆收尾,讓整個演講效果大打折扣。而一個好的結尾,能讓聽眾覺得時間花得值。要做到一個好的結尾并不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強調自己的觀點。
比如,蔡聰在結尾時強調“殘障知識一個人的特點或者條件,更多障礙來自于人們的認知以及刻板印象”,與他的開場白相呼應,加深人們的印象。而他的畫龍點睛之處在于,蔡聰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呼吁大家創造一個“覺得殘障并沒有什么”的社會環境,這樣“美好愿景”式的結尾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將演講推向高潮。
演講,不是一件離自己生活很遠的事情,掌握了這些技巧,無論是與別人的溝通效率還是自身的表達能力都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