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這件事怎么能和人品扯上關系
文/李簡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說吃飯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我卻不能茍同。
在我看來,吃飯,大多數時候只能看出一個人的教養,只有偶爾,才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
在那篇文章里,作者舉了一個上學時的例子。幾個女同學合買了半顆西瓜回來一起吃。大家都互相客氣著不吃中間,只用勺子掏邊緣的。只有一個女孩在中間掏了一大口,邊吃邊說她們幾個傻,不知道西瓜是中間的最好吃。她由此不喜歡這個女孩。
看到這里,我不由想起了我小時候。一次和幾個女同學到老師家里玩。老師剛炒好一大盆葵花籽請我們嗑。那瓜子味道如何我忘了。只記得我嗑著嗑著突然有個女同學伸過來一只手,抓住了我正要伸向瓜子的胳膊,然后她們集體不讓我再嗑了。氣氛一下不好起來。我也莫名其妙。想不通為什么不讓嗑了,也沒有人向我解釋。再坐了一會,我們就向老師告辭走了。
直到我受了更高的教育,見識過一些行為規范后,才弄明白。原來,那天我在老師家嗑瓜子的速度太快了,而且中間沒有任何停歇,就像從來沒有嗑過瓜子似的。那吃相,太不雅了。
我想,那個拿勺子第一個掏西瓜中間吃的女孩也和那個嗑瓜子的我一樣吧。沒見過世面,父母也沒有意識到這種吃相的難看,所以就很實誠的按著平時的習慣來做了。
但這,并不能說明那個女孩和我,我們兩個的人品就不好。我自認我自己善良、平和,對人沒有壞心眼。只是那時的我,不懂人情世故,眼見太窄,格局太小罷了。
細究起來,在長大的過程里,我在飯桌上的壞習慣很多。比如每次吃飯,我總是和別人一起拿起筷子,卻最后一個放下。比如我從來不習慣在飯桌上招呼大家,都是別人在招呼我。比如我就經常把碟子里的最后一口夾起來吃掉。比如我總是拿自己的筷子在菜里面翻來翻去。
可是我的朋友們,他們并沒有因為我的這些不雅行為而討厭我。我吃飯速度太慢了,即使低著頭一個勁兒的吃,到最后都是別人都已經吃撐了,我還沒吃飽。因為從小家里條件不好,我養成了不浪費食物的習慣。每每看到盤子里的最后一口沒人吃,我就總忍不住夾過來吃了。在菜里亂翻的毛病是從小給養出來的,其實也并不是要去挑自己愛吃的。
所幸,這些毛病,因為見過一些世面后,都改了。而最讓我感激的是一個朋友,他在看到我亂翻菜的毛病后,就善意地講了他小時候如果敢在菜里亂翻,他爸爸就會狠揍他一頓的故事。然后再沒有說什么,仍舊一如既往地對待我。
但我卻在那一天知道了,在菜里拿自己的筷子亂翻是一個陋習。心里對他充滿感激,更覺得他的教養真好。
如果非要把吃飯和人品聯系在一起,那我覺得,這個不露聲色向我點出陋習又不傷我自尊的朋友,才是算得上真的好飯品,好人品。
那篇文章的作者還舉了個找對象的例子。說那種能夠在餐桌上幫你拉椅子,能照顧你胃口,能不斷往你碗里夾肉,能在飯后把桌面稍微整理一下的男生是人品好的,反之人品就差。
拜托,就不怕這種男人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情場老油條?君不見家暴之王安家和在外人眼里,可是個溫文爾雅、平易近人的好醫生,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老公。事實呢?
尤其是年輕男孩子。有幾個是書香門第出身,從小就浸染在良好的家教中的?
說白了,我們大部分人的良好教養,其實都是成年后,接觸社會后,一點點的培養出來的。
你要求一個二十來歲的男孩子在請一個姑娘吃飯時,就要滴水不露地做出如上教養,換了我,我才要懷疑這種男生的可靠性了。
反而是那些在女孩子面前自然流露出一些缺點的男生,才更值得往深里了解一下。他在你面前不裝,不虛偽,難道不更應該值得信任嗎?
我一個表姐夫,如果按上面的標準來說,那簡直就該歸到渣男一類了。可事實上是,他是個獨生子,從小被父母寵壞了。本人也不是活潑型,與別人的交往也不多。所以他從來不會照顧別人。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和我表姐結婚后,也不懂關心照顧她,甚至孩子都出生了,他考慮問題還是首先從他自己的利益出發。
我表姐就開始教育他了。明明白白向他指出他的這種行為比較自私。他現在不是一個人過,而是和妻子孩子一起過,是一個家庭。他要對家庭負起相應的責任,考慮事情要從家庭的整體利益出發。
慢慢地,我表姐夫就學會了負責任和關心別人,人也變得越來越好。因為表姐夫本質是善良的,從前的他只是還沒有學會怎么和別人相處。
說這些,沒有要和別人抬扛的意思。只是不希望大家受別人觀點言論的影響,而去錯誤地看待身邊的人。
一個人的人品好壞,需要從很多方面來考驗和論證,一頓飯,只能看出一個人的一些方面,而看不到全部。
遇到任何事,任何人,都不要輕易下結論,要多一些耐心,給別人和自己更多選擇思考的時間。
這樣,才不會錯過美好,也不會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