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心中都有莫名地情結,自認為自己雖未識中庸之道,卻深受中庸思想影響,中庸思想之道已無形影響著為人處世,生活瑣碎乃至世事抉擇。
而這種認知的很大部分原因來源于原生家庭,亦即上一輩對下一輩言傳身教的啟蒙教育,然這種來源與言傳又幾乎在整個民族中以文化積淀,普遍存在,幾千年來被不斷傳承,深入整個民族的骨髓。
前言:
由于這顆敏感內心的自我直接認知,內心強烈渴望促使下,終還是忍不住去圖書館借了《中庸全鑒》,像一個大預言家信心滿滿的想去印證自己偉大而正確的預言一樣,我投入了閱讀中,而越是了解,越是深入,那種來自理論體系層面的哲學觀與方法論,詮釋了古人博大精深的思想結晶,同時亦否定了自己最初直接片面的認知。
中庸之道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中庸開篇之文。意即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循著內在的誠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此三句聽來簡單,實是含義無窮,開宗明義,闡中庸之道,天人合一。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中”的含義是不偏不移,是適度,適中,恰如其分,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中庸”之“庸”的含義是平凡,平易可行而又無可改易的一定之理。有普遍適用之意。中庸之道又絕不是簡單地折中,走中間路線,其所強調的為一種剛剛好的尺度,即我們經常所言做人做事要有分寸(這一認知正否定了我最初的自我感覺認知的片面與理所當然),憑此以達到一種修行至高境界,以便在世故人情中云淡風輕。當然這一把握是有極大難度,且最終的評判標準又非絕對,故我們可以此為修身處世之寶典,以修養心性的中庸之道為標準,運用“中庸” 的智慧修養心性,完善自我個體。
儒學中庸:
“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南宋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四書”作為儒學思想的經典論著, 集中體現了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其中孔子認為:“中庸之為德至矣乎!”意即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朱熹也曾高度贊譽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意為只要按照《中庸》的精義修身立業、為人處世、齊家治國,一定能達到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足見中庸思想,中庸之道,為其根本,在綿延的華夏民族歷史中,對于個體、對于國家、對于民族,在人文、在政治,在經濟生活中,都有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深入骨髓的傳承:
“滿招損,謙受益”。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 “當一個民族的文化存在,這個民族就存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并得以延續,靠的就是其內在富有生命力的遺傳密碼——文化基因。而這種文化基因尤在中華民族代代相傳,極致表現。中華民族的綿長歷史,歷久彌新,文化積淀,未曾間斷,深入骨髓,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無數古代圣賢的思想智慧結晶,它是幾千年來這個民族的道德規范、價值取向、行為準則的集中表現。中庸思想之道亦是如此,直至幾千年后的今天,民族,個體仍烙印著深深地中庸思想,它是我們文明之根本,是民族之靈魂,亦是炎黃兒女之凝聚力。
后記:
無用之用為大用,深入骨髓,流淌血液,深銘烙印。
中庸之道它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它是認識論,方法論,其理論色彩濃厚,不要說完完全全做到,就是完完全全讀懂亦非易事,豈是筆者如此等等大談闊談,此文內容粗淺言不達意之處也便不言而喻。亦如中庸修行之道,也只是盡力去修行,以無限讀懂與接近至高境界。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