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次跟同事一起出差參加團建,并不熟悉的我們被分到同一個房間,說了會兒話,我和她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我躺床上看書,她趴一邊嗑瓜子看手機,我們沒有刻意地去要跟一個不太熟悉的同事拉進關系,也沒有覺得彼此的無話是一種尷尬,那個晚上自然又寧靜。
? ? ? ? 第二天早上醒來,她說,跟你在一起好舒服,我說,我也是。我曾遇到過一晚上在耳邊喋喋不休地同事,在睡眼朦朧時,她還在繼續,甚至喊兩嗓子,試圖把我喊醒繼續嘮嗑,那是極消耗人的。
? ? ? ? 大約人和人相處最舒服的狀態,是同頻。愛嘮嗑的人如果遇到愛嘮嗑的人,那交流、八卦、說話對他們彼此是一種滋養。安靜的人遇到安靜的人,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抬眼一望,相視一笑,又各干各的。這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自性圓滿,彼此信賴,沒有抓取和投射的人才會呈現的狀態,這就是安然自在,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你好像跟自己在一起一樣,舒服。
? ? ? 但是有的人,自身節奏是亂的,如同同樣的音符放進了不同的節奏,怎么演奏,都不在拍子里,這樣的人,自己也委屈和憤怒,因為他不知道為什么,不明白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樣的人對身邊的人也是一種消耗。其實,這種就是感受力的缺乏。
? ? ? ? 在兒童幼年時期,如果一個孩子的內在自然節律總是被破壞,那么就有可能傷到這個孩子的根基,也就破壞掉了兒童的感受力。
? ? ? ? 就像演員吳鎮宇和楊爍在與兒子的相處過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當一個成年人強行打破孩子的節奏,全然不顧孩子的狀態和感受,勒令孩子按照他的節奏,按照他的要求,立即、馬上去做,卻沒有清晰目的,明確標準和適當理由,更沒有情感接納的時候,孩子的狀態是非常糟糕的。有些孩子還是聽話,還是很乖我,卻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眼神里的憤怒和戾氣,這是可怕的。
? ? ? ? 這樣的節目其實是很有意義的,將很多被人忽視的親子交流模式呈現在了世人面前,看著電視里的他們,有些人才明白自己錯了。就像楊爍,事后才明白,原來自己是這樣對待兒子的。而節目播出后幾年,再看吳鎮宇的兒子,已經從那個純真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扭曲的少年,這不是用后悔就能彌補的創傷。我強烈建議家長們能看看,能以他人為鏡,避免同樣的悲劇上演。
? ? ? ? 我們的父母長輩常常會帶著一顆“充滿愛的心”去打破孩子自有的平衡,比如,孩子正在專注地玩玩具,媽媽看見了,發現玩具鋪一地,立刻去要求孩子把東西“收拾整齊”,“坐好了”玩。這種唯出發點論的觀點是有待商榷的,我們不能以“自己是為他好”,而判定自己正確,終究,這個結果是呈現在孩子身上的,孩子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 ? ? ? 媽媽們常常是有標準的,吃飯要有個吃飯的樣子,坐著要有個坐的樣子。這個對不對呢?當然對一一聞之有悟,觀之有觸,言之有物,行之有度,這樣的人自然是值得稱頌和敬畏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里,社會的行為法則早已經把很多條條框框種進了我們的意識中,遵守,讓我們在各種能量的交匯中能夠取得某些平衡,這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一種東西,在兒童幼年時期,特別是6歲之前,要比學規矩重要許多,那就是感受力。
? ? ? ? 中國的家長規矩多,感受少。在一次又一次的闖入過程中,強行破壞掉了兒童自然的感受。比如剛才說到的媽媽,她在強調規矩的時候,忽略掉了兒童那一刻的專注,他在全身心投入地跟玩具之間在做交流,在頭腦中勾勒,在手中操作,在拆卸和拼搭中享受構建的樂趣。
? ? ? ? 假如那一刻,媽媽愿意尊重孩子,留一個個人空間給他,讓孩子好好玩;或者俯下身來,做一個陪伴者,甚至做一個參與者,也在一邊自己構建自己的王國,還能彼此交流和參考,我想,那一刻,被尊重過感受的孩子,必然會自然習得這份對他人感受的關注和尊重的態度。所謂情商高的人,是因為他們曾經體驗過被人理解尊重感受的滋味,才能將這份感受由己及人地運用出去呀!試問,你是否也在內心期待不被評判和打擾的時候,你是否也期待自己的感受被尊重,那就請你讓自己的孩子體驗到吧,這就是在傳遞感受力的種子。
? ? ? ? 感受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能讓人與萬物一體,體會天人合一的感動,能讓生命與生命之間彼此感應,無有疆界。時代在發展,世界在轉換。惟愿我們能夠走出父母一輩的局限,以求下一代的兒童能夠以更自然本真的狀態存在,帶給這個世界全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