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里走出自己的天空

初略一算,自己重新拾起讀書的習慣已經快一年半了。一切始于2015年的感恩節,一沖動買了正在打特價的Kindle Paperwhite,希望能夠重新開始看書。現在回想起來,很感謝自己當時的沖動。堅持著每天讀書,一年半的時間讀了、聽了大約50本書。同時在羅胖的“得到”APP上訂閱了三個專欄,希望能夠吸收到系統化的知識,而不是刷公眾號,微博以及微信時看到的似乎很有用的碎片化知識。雖然對于浩瀚如海洋一般的知識世界來說,區區50本書如一粒谷子一般渺小,但他們給我帶來的獲得知識,感受進步時的愉悅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讀書真真切切的改變了我。

讀書改變了我所認識的世界。青蛙坐在井底以為世界就如井口一般大。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以前的我也是靜靜的沉浸在一堆堆專業的文章上面以為這就是我生活之外的全世界。當我逐漸通過讀書接觸了不一樣的知識,更廣闊的專業,我發現自己潛心研究的只是工程應用。遵循著“機械思維”方式,我可以解決遇到的問題。但是這個世界還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不確定的問題,他們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標準模型,甚至可能永遠沒有解。在沒有準確模型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用概率和統計方式來描述問題;在沒有明確原因的時候,我們需要探討各種可能的因素以及他們作用的方式;在因果關系不明朗的時候,我們可以探索其他方面的相關性。

讀書改變了我思考的方式。《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作者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曾經說過,“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看似相互矛盾的觀點并不妨礙它們的共存,也還都有自己的道理。發展經濟,是要公平還是效率優先?社會保障,是要授之以漁還是授之以魚?政府管理,是要面面俱到還是樂觀其成?宏觀世界是如此熱鬧,到處充滿了不同觀點之間的撞擊,更何況還有從微觀世界帶來的又死又活的“薛定諤的貓”。

其實事物何止只有正反兩面,更多的維度和角度會帶來更多的思考。從最近的熱門劇《人民的名義》中,有人窺視到高層的政治生活,也有人看到階級固化和草根出身的思維局限性;有人觀察官場的升遷之路,也有人感嘆畸形的政商關系;有人喜歡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達康書記,也有人惋惜勝天半子的祁同偉。一部戲都有如此多的角度來玩味,對于生活更是充滿了想象的空間。論題貼近生活的《奇葩說》,每次看似正反兩方面的辯論,又何嘗不是每個辯手在各個維度展開來辨述己方觀點的合理性以及攻擊對方的弱點。

讀書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生活中我們想透徹理解一個重要問題,應該怎么辦?有人可能去谷歌一下,看看維基百科,又或去微信上問問神奇的朋友圈。以前我也是這么做的,不過現在的我會告訴你,去讀書,而且不止一本,支持和批判的都去讀。讀書能讓你從不同的角度來全面理解這個問題。例如,幾乎所有講機器智能和大數據的書都會舉谷歌利用大數據在2008比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還要提前兩周成功預測流感的例子,但是在《意會》中麥茲伯格會告訴你,谷歌就沒有預測到2009年H1N1的大爆發,之后還誤報了幾次。這樣的例子不是為了否定大數據在預測方面的應用,而是讓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發現機器學習和大數據的優點和局限,讓自己能夠明確學習和努力的方向,揚長避短,將人工智能技術為我所用。

一直以來的科研和教學工作讓我明白了如果想深刻理解知識,那就把他們寫下來,通過筆記或文章記錄,甚至可以發表學術期刊或者演講來傳播自己的思想。書中得來知識也應該如此得到強化。

讀書是一個輸入的過程,擷取百家的觀點,借鑒前人的經驗,吸收專家的知識。為了讓自己能夠深刻的理解,對書中知識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未來簡史》里一個有意思的公式“認知=知識*敏感度”。知識從大量的閱讀,體驗和學習中獲得,而靈敏度就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舉一反三。

靈敏度不同對問題理解的維度和深度就會不同。論語中,子貢說:“貧窮而不阿諛奉承,有錢而不驕傲自大,怎么樣?” 孔子說:“可以了;不過,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有錢卻謙虛好禮呢。”子貢說貧窮的人不阿諛奉承,富貴的人不驕奢張狂,都是基本的要求。老師的回答是貧窮要樂于講究道理,富貴了要知書達禮。后者從更高的一個層次提出了根本上的處世之道。兩相對比,靈敏度的不同立見。

但是讀書時思考的局限性在于其是離散型的,看到哪就想到哪,而且很快可能會忘記。那怎么做可以把離散的思考串在一起呢?寫作。

寫作是一個輸出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輸入做基礎。沒有足夠的輸入很難有流暢的輸出。輸出又要求表達清楚,邏輯自洽和前后連貫。輸出的過程如反饋一般引導作者一方面深入思考已有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又讓作者自查還需要哪些方面更多的輸入。這個閉環系統有助于知識的吸收和消化,強化輸入的效果,提升靈敏度。

寫作更重要的是會激發思維的發散。寫東西不僅僅是將讀到的內容復述一邊,更多的時候作者需要提出自己的觀點,把不同的材料組織起來,同時加入自己的想法。

因為這些原因,我一直希望能夠不停地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思想。開始總是艱難的,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寫作沒有捷徑,唯一能做的就是馬上動筆,從現在開始,馬上開始。

學到有用的寫作技巧,是我下一步的目標,我對此充滿信心。古人吝于傳授自己的經驗,是因為“教了徒弟,餓死師傅”,但時過境遷處于知識大爆炸的今天總是能找到方法提高自己的技能,很多達人更是樂此不疲的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和技巧。寫作也不例外。對于寫作技巧慕課上面有很多課程,有心的話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

“不求聞達于廟堂,但愿結縭于江湖”。寫作更是為了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將自己的觀點寫出來,以文言志,以文會友。三五好友,把酒言歡,豈不快哉。

問自己在寫作的道路上走多遠?如果能夠通過寫作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同時在文字中激發自己能夠更好,更深的思考,自覺已經足夠。

問自己會寫作到什么時間?我希望是伴隨著自己走下去,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思考不怠,寫作不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