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辦事出現問題或者分歧時,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問題真正出在哪里,如果根據表象去解決,往往是南轅北轍。
我的一個哥們跟我說,他和一個前輩在一起出差辦公時在一個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出市里的時候應該坐火車還是坐高客,那時雨天他理所當然的說,“我們坐火車吧,火車安全”,那前輩說“坐高客吧,高客方便”。隨后兩個人開始爭論到底坐哪個,結局肯定是我這哥們讓步了,而且落下一個嚴重后果,就是惹了前輩,這其實是一個低級錯誤,他也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后悔莫及,但是問題根源在哪呢?
其實,坐什么出行都無所謂,我告訴那哥們,如果你一開始說出行坐高客的話,那前輩大概也會說坐火車,“為什么?”我這哥們不解的問。因為這是人的一個習慣性反駁來獲取存在感的習慣,更何況他是一個前輩,這就是核心問題,你說的出行方式不一定是錯的,也不一定是對的,說到底,對錯實在無所謂,主要是我要告訴你作為前輩我的觀點是什么,這就是問題的根源,也是很多前輩們的共有的一個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說的可能是對的,到你說出來之后就已經錯了,不是觀點錯了,而是立場錯了,這就是根源所在。
我表哥比我大十歲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但是并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動不動就罵孩子,嫂子看著也無能為力,她作為一個女人根本說不動我哥,她感覺我跟我哥經常在一塊,應該能說說我哥,當我坐一塊說的時候我哥就已經反駁了“你不懂,這孩子……”,我根本接不上話,接上話了也立馬被反駁,回來我跟我爸說呢,我爸說,你還能教育你哥怎么教孩子啊,你才多大啊。是啊,如果我現在我哥的角度想想,你可能接受一個資歷比你淺歲數比你小的人去糾正你嗎?后來我給我嫂子建議,你讓我爸去說說我哥,后來,妥了。
觀點不重要,對錯不重要,核心問題在于你的位置。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當初上高中時,我的位置在第三排略靠中,屬于黃金地段了,但是我和同桌臭味相投,經常搞一些古怪的的動靜,這樣班主任把我分到了倒數第二排,在家時我給我媽聊天時說起這事(我是不是腦子起泡了),剛吃過午飯我媽立馬就跟我爸聊起這事,我爸就像許多家長一樣說:上學不好好上學,天天嘰嘰歪歪搞一些什么。我突然來了一句“那也不能光學啊,光學不成傻子了(自動秒補白眼表情包)”,聽到這我爸蹭的火就起來了“不學成傻子能考上大學啊……”后面又說了一大堆,說的我一直抬不起頭。
后來我就想,“不學成傻子能考上大學啊”這句話怎么聽怎么不像勸學的語錄,后來想了想,了然了,能不能學成傻子,能不能考上大學不重要,我爸說的那句話對不對也不重要,適不適合教育勸學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前面說的那句“那也不能光學啊,光學不成傻子了”,我這句話對不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這句話是頂嘴了,所以必須教訓你,小兔崽子,說你兩句你還敢頂嘴。
很多時候我們在一塊討論某些事情或者解決某些事情方法時,很多人會出現分歧,一開始各抒己見,后來,慢慢的,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就不斷的各種求證,利用昨天的例子,甚至不相關的例子,“你看我說醬油會漲價,今天漲了吧,所以說,聽我的,孩子必須去實驗小學上學”。是的,上次他猜對了,醬油確實漲價了,但是這就足以證明你的所有預判都是對的?
某種程度上,往往是討論會變質,本是為了解決問題卻演變成一場辯論賽,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偏離了要解決問題的本質,所以當兩個人爭論的時候,你可以明顯注意到他目的到底是為了證明自己對還是為了致力于解決問題,這樣,發現問題的根源,更有助于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