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為一年最熱時期,天地之間氣機由少陽相火變成太陰濕土,即陽氣由生長狀態(tài)轉變?yōu)榛隣顟B(tài),此時陽氣升浮之極而開始化生萬物,是為土。土性稼穡,有培育莊稼,長養(yǎng)萬物的特性,即所謂土為萬物之母。因此大暑時節(jié)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應之于人則在脾,若脾陽充足、脾氣健運,則水谷可化,四肢百骸得養(yǎng)。若脾弱土敗,則易患腹瀉下利。
若因天熱而喝冷飲,雖能解一時之熱,但寒涼入體,卻要消耗大量陽去氣化這團寒濕邪氣。若反復消耗陽氣,則機體漸趨陽虛,進而陰濁凝滯,百病叢生。大暑節(jié)氣,天地之間炎熱之極。陽氣外散,內(nèi)陽反而不足,因此萬不可因熱而貪涼飲冷。此時養(yǎng)生之法,關鍵在于忌涼。健運脾土以助運化,溫養(yǎng)陽氣以補中虛。
隱白穴乃是升脾陽之大穴,于大暑節(jié)氣艾灸隱白穴,可扶脾回陽;此外艾灸去除脾胃濕寒,消除腹脹,同時能治療月經(jīng)過多和痛經(jīng),以及牙齦出血。
有人說夏天酷熱,容易上火,但其實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類“上火”都是虛火,夏天人體陽氣外浮而中陽漸虛,最需將養(yǎng)中陽,但我們卻因天熱而大喝冷飲,雖然暫時解了暑熱,但反傷中陽。中陽一虛,則寒濕內(nèi)滯而虛火即現(xiàn),表現(xiàn)為各種上火諸癥。可艾灸中脘、關元、足三里,以補中陽。
中醫(yī)認為:
虛火與寒濕邪氣相伴而生,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比如咽炎、痘痘、口腔潰瘍、外陰諸癢等癥,雖然屬火,但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有寒濕。寒濕居于中下焦,則陽氣被逼而或上浮或下陷,即成所謂的火證。因此,治虛火的正法不在苦寒直折,而在于溫陽以祛寒除濕。若用苦寒清火的方法,則越治病越重。
針對單純性夏季浮陽在外產(chǎn)生的虛火,還有一個美味的方法就是適度飲用酸梅湯,有的人在三伏灸后會出現(xiàn):咽喉疼痛、口干舌燥、頭痛、便秘等癥狀,為何?這也是虛火在作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故做三伏灸,溫陽益氣,亦需養(yǎng)陰清熱,如此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無憂無患。
可用酸梅湯。
酸味斂火,烏梅養(yǎng)陰生津止渴,凡醉酒頭疼、口干舌燥、煩躁不安都可來一杯烏梅水緩解癥狀。睡前喝點酸梅湯或白蘿卜湯,可以斂陽助眠。
蘿卜酸梅湯:夏季悶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來碗蘿卜酸梅湯。鮮蘿卜250g,烏梅2枚。將蘿卜洗凈切片,加清水3碗同酸梅共煮,煮至1碗半,加調料調味。可化積滯,化痰熱,寬中行氣,下氣生津。飯前來一碗,開胃行氣。飯后來一碗消食化積。
解表散熱奉清涼,利水化濕留芳香
說完了護陽和斂虛火,我們還不得不考慮暑熱這個“外患”對人體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
大暑節(jié)氣正直“長夏”,長夏的氣候特點是偏濕,脾在體內(nèi)恰是一個喜燥惡濕的臟器,因而其運化功能最易受到傷害,進而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所以,長夏養(yǎng)生重在防“濕”。可艾灸健脾除濕。艾灸或點揉:承山穴、三陰交、陰陵泉和足三里,可健脾胃,有助于運化體內(nèi)水濕;內(nèi)濕過重的人,還可以用艾條灸肚臍處的神闕穴。
推脾經(jīng)治濕:暑多挾濕,“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主運濕,所以祛濕的關鍵在于健脾。教大家一招不吃藥而健脾祛濕的方法,用手指從三陰交穴處開始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復地推。推過程中去找最痛的點,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經(jīng)就通暢了。每天堅持做不僅健脾利濕,還能減肥美容。
大暑節(jié)氣灸
大暑節(jié)氣,今年是7月22日,今天已經(jīng)是節(jié)氣范圍第一天,截止到7月25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三候變化:“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這時正值“中伏”前后,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jié),防中暑。中醫(yī)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fā)作的慢性疾病,夏季時節(jié)是最佳的灸療時機。
宜:清熱補氣,冬病夏治。
大暑厭食,多為脾胃寒涼。“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災殃”。推薦生姜紅棗粥。暖胃食物還有山藥、大米、小米、糯米、高粱、黃豆、香菇、桂圓等。綠豆是清熱佳品。馬鈴薯、紅薯、香菇、山藥可起到益氣的作用。可吃應季水果蔬菜如苦瓜、絲瓜、黃花、生菜、蘆薈、西瓜、蘋果、桃子、香蕉等。
忌:食欲不振,暑濕。
節(jié)氣當天以及前后三天,適宜做大暑節(jié)氣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