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2015跨年演講里,羅胖講了一個他小時候的故事,他的一個同學常常欺負他。羅胖說并不害怕他上課的時候對他怎么樣,最讓人擔心的是他說一句,你等著。一旦聽到了這句話,接下來的課就甭想認認真真上了,膽戰心驚已經足夠。
從心理學的角度,他描述了人面對不確定性事件時的心理。
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有確定性的事件,這些確定的東西讓我們感覺到安全、穩定,能夠安心地生活。但是太過于確定的話則會讓我們感覺這一切不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激動和刺激。這也是不確定事件存在的一個必要性。要過上感覺良好的生活,我們需要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同時存在。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給別人制造不確定事件。
我準備實習的時候,已經跟公司簽訂了就業協議。當時經理跟我說,你先回去等著,等我安排好了就叫你來上班。我說好。可是我回去都已經過了一個寒假,別人都已經去上班了,他還沒通知我上班。期間也給他打過兩次電話,他一直說,你先不要著急,安排好了會通知你的。
你能想象那種感受嗎?準備步入社會的興奮和不安,家人和朋友不停的催促,你怎么還沒去實習?是不是公司不要你了?不要的話那得趕緊再找了。我的內心被這些話不停地拷問,可是我也不知道人家什么時候安排我去上班啊!那段時間焦慮、失眠非常嚴重。這種等待的煎熬程度,不亞于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等待著死神的隨時降臨。
有一個朋友戀愛的時候,她自己覺得很幸福。但是有一天她看到她男朋友寫的一段話“以后我的妻子可能是她,也有很大可能不是她。或許她不夠漂亮……”,朋友說看到這些話自己都要崩潰了,雖然大家都知道戀愛了不一定會結婚,可何必這樣說話來傷人。每天她都提心吊膽,害怕男生跟自己說分手。她被這種毫無安全感的戀愛關系折磨得痛苦不堪,最后自己先提了分手。
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肯定也都體驗過,給一個朋友打電話,他說正在忙,晚點給你回電話。可是這晚點到底是什么時候?我就得時刻關注著手機他是否找我了。打算跟朋友出去玩,他臨時有事,說忙完了馬上找你。可你忙完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我是應該什么都不做地等你,還是可以先忙點自己的事情?我們害怕對方說:“你先等著。”
類似這種的不確定性,只會讓人焦慮、坐立不安,就像羅胖所擔心的,接下來等待我的,會是什么?
所以,在需要別人等待的時候,請告訴對方,我還需要2個小時,你可以先去做自己的事情。告訴對方,我在1個小時之后回復電話給你。或者先簡單地告訴對方找他到底為什么事。這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