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當一個人靜下心去冥想,去關注呼吸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會浮現出很多的想法和畫面,這些想法和畫面當中有開心的,有快樂的,有痛苦的,可是對于快樂的回憶仿佛揮之而去,痛苦的記憶或者情緒時間停留的會更久些,于是,我就很好奇痛苦究竟是怎么樣的產生?那么當痛苦來臨時,又該怎么面對呢?正好有緣看了《次第花開》這本書,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答案。
認識痛苦
佛經中把痛苦分成三種:苦苦、變苦和行苦。
所謂苦苦,就是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病痛、恐懼、生離死別。
變苦是指通常被我們理解為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象,因其本質為苦而終將由快樂變成痛苦。比如說有人喜歡抽煙,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在那個當下覺得很開心,可是隨著時間的增長身體會越來越差。同樣,相聚是快樂的,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樂里隱含著分離的痛苦;戀愛是快樂的,而相愛容易相守難,戀愛的快樂里隱含著爭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輕貌美是快樂的,只是歲月無情催人老,年輕的快樂里隱含著衰老的痛苦;升職加薪是快樂的,不過壓力和焦慮也隨之而來,辦公室政治升級,各種關系處理起來令人頭疼。個人財富增加后如何保管、保值和分配,都是操不完的心。仔細思量,人們生活中每一項快樂都含帶著日后的痛苦。
較之苦苦、變苦,行苦是一種更深刻也更細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輪回的眾生的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受到業力牽制,被種種煩惱束縛。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煩惱中來,到煩惱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轉。
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觀消極,實則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純粹當作一種負面經歷,總在想方設法避免它,或者認為痛苦是一種失敗的表現,要是自己能力足夠,一切都擺得平,就不會有痛苦。如果你這樣想,毫無疑問,當問題、挫折出現時,你會感到分外壓抑、焦慮和不公平。“為什么倒霉的總是我”、“憑什么讓我受這些苦”,你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無辜、最可憐的人。或者你跳起來指責、抱怨,說:“這都怪某某人,如果不是他那樣做,我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這樣做也許能暫時緩解焦慮和恐懼,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某些情況下,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缺乏對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們脆弱不堪,打擊、挫敗接二連三,生活真的變得比較慘。反過來,如果我們認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如此,我們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地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中。這種情緒只會增加挫敗感和怨氣,卻絲毫不能幫助我們富有建設性地應對生活的難題。
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克服恐懼
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
概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越是怕一個東西,就越不敢看它,越不敢看它就越害怕。人們與無常的關系就是這樣。如果能轉過身來,面對面地好好端詳一下,會發現無常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倘若沒有無常,離別的人就永遠沒有相聚的機會,生病的身體就永遠不可能痊愈,黑夜永遠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遠快樂不起來。這樣的世界不是很糟糕么?
經常地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變遷,會讓我們熟悉并逐漸接受無常。我們不再想方設法減少臉上的皺紋,為日漸松垮的小腹發愁,為離別而心碎,對成敗耿耿于懷。我們終于開始學會冷靜理性地看待生命之流變,意識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會生病、經歷挫折、沒有安全感。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變化起伏,有得有失,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
很多時候,我們傾向于把當下純粹的苦受擴大,演繹成悲慘的故事,甚至是連續劇,摻雜進太多不相干的情節、評判和議論。
比如說:割破手指,找出創可貼自己包扎一下就沒事了。可是有的人不去找創可貼,反而坐在那里想:太疼了!流血了!傷口如果感染就要得破傷風了。破傷風可是會要命的!如果真有個三長兩短,我的孩子怎么辦?房子怎么辦?還有人欠我的錢,他大概就不會還了。我還有很多計劃沒實現,這么早就離開人世,太不公平……如此想著,這位割破手指的老兄可能就真的驚嚇、悲憤交加而發心臟病了。
如果你承認無常是生命的規律并接受它,你就會放松下來。
你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不稱心如意、沒有安全感。你會懂得很多事情都不可強求,自己盡了心就好。斤斤計較于得失亦是無謂的。
認識并接受無常并不意味著你會變成一個悲觀主義者,生活在你眼里從此將一無是處。試想在你認清無常的事實之前,不管是苦是樂,你不是一直都活得挺來勁的嗎?而無常又何曾有一秒鐘離開過你呢?
有時我們甚至要感謝無常。
因為它,我們不會一直痛苦下去,我們總是有重新再來的機會。就像現在,在苦惱愚癡了無數劫之后,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找尋到安樂
直面痛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體驗:當你身體某個部位感到疼痛時,你把注意力集中起來觀察這個“疼痛”,包括疼痛的具體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變化……很快,你會發現疼痛感緩解了。
同樣的,當自己被憤怒、嫉妒、恐懼、煩躁等情感困擾時,注意觀察。
比如憤怒,憤怒也有從醞釀到爆發的一個過程,就像著火,開始只是幾顆小火星,后來發展成火苗,風一吹,才越燒越猛,成了一場大火。許多人要等到火焰沖天才意識到著火了。可是,如果留心觀察的話,火星或火苗剛起就上前把它撲滅,大火就燒不起來了。你甚至可以不急于去撲火,袖手旁觀也無妨,看看火是怎么燒起來的。也許你還不知道,通常在火上扇風、澆油的就是喜歡惡作劇的那個你。現在你跑出來做觀眾了,沒人幫忙,火燒得不起勁,一會兒自己就滅了。
其他情緒也是這樣,不要被它們推著到處亂跑,轉過身來正視它們:看它們從何而來,往哪里去!
如果不把快樂寄托在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帶給人的刺激,那么快樂的感受是可以延長和擴大的。把快樂寄托在向外馳求上,就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很多人把快樂寄托在外面? ,覺得只有我自己擁有了什么才是快樂的,比如說車房名利,那么你就很難覺得快樂。
快樂的人生是從接受缺憾開始的,接受一個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學會說:“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