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捐出自己的遺產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你愿意捐出自己的遺產嗎?

文/安小西

上期的《朗讀者》中,有一位特殊的嘉賓,故去的他無法到達現場。

他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副院長——趙家和教授。

2006年開始,他以一個清華退休老教授的署名,開始為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捐款。

2009年,當他得知,自己已經是肺癌晚期的時候,做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舉動——他決定,要捐出自己畢生的積蓄,1500萬元。

年幼時,每每聽到如此事跡,總覺不可思議,無法理解。

為什么竟有人愿意,將自己一生辛苦付出得到的財產,悉數捐給互不相干的陌生人?那么多錢財,干點兒什么不好?

在普通民眾眼中,配偶、子女應該是主要的遺產繼承人。本人去世后,遺產自然而然便有了歸屬,甚至家產分配不均鬧出的糾紛亦層出不窮。

觀看趙家和教授的事跡,我莫名的被觸動。

震撼之余,我不禁思考,倘若換做自己,是否愿意捐出自己的畢生積蓄呢?

我想,我是愿意的!

傳統的家庭觀念中,父母子女是一個整體。父母離世,遺產自然會傳承到子女手中。

一來覺得只有傳給自己的血脈,才算是安全放心,找到了歸屬。二來遺產傳給子女,可以為子女將來的人生多一層保障,經濟基礎加強一些,總不會錯。

這樣的觀念是我們最為熟悉,也覺得理所應當的遺產處置辦法。

隨著思考的慢慢深入,我不禁產生疑問,怎樣的子女,會在父母離世之時,還需要依靠遺產來生存?

正常的生老病死,父母離世之時,子女早已過了而立之年,在社會上打拼了不少時日,按理說早該實現經濟獨立,足以應對自身的生存問題。

我無法想象,自己會培養出一個幾十歲還無法解決生存問題的巨嬰。

對于四肢健全的正常孩子,身為父母,最該培養的,便是他的獨立能力,尤其是思維、人格的獨立,經濟獨立已是最低要求。

盡管,父母總會不由自主的,希望替孩子擋掉許多前行路上的障礙,但成長之路注定是孤獨和坎坷的,終究還是需要孩子獨自闖蕩。

當今社會,競爭殘酷,啃老已非常普遍,父母那里得來的一切顯得那么理直氣壯,理所應當,甚至很多人心生羨慕,有老可啃,真幸福啊!

生存壓力空前巨大,我也不敢保證自己不需要父母幫襯,但還是覺得,能依靠自己的時候,盡量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成年以后的生活繼續負責,他們沒那個義務。

擇偶時,很多姑娘聽到有房有車,眼前一亮,心生歡喜。而我大概屬于腦回路清奇一類,總會立刻心生警惕。

并不是我假裝清高,俗世之人,當真遇見可以活得輕松一些的另一半,誰不心動?

可我更加明白,那些別人眼里的加分項,幾乎很少是眼前的年輕人所得,而是他背后的那奮斗多年的父母所擁有。

那房那車,減去了年輕人肩上的許多重擔,必然會抹去更多奮斗的激情和動力,甚至有些人會覺得人生圓滿,別無他求。

私以為,家庭的建立,來自于兩個人點點滴滴的悉心投入。那一蔬一飯,一桌一椅,一磚一瓦,自己一點一點奮斗,一絲一絲積累,它所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絕不是父母能夠拱手送出的。

有房有車的標簽,總讓我不禁擔心,年輕人真正的生存能力,擔心其思想的獨立狀況,擔心其抗壓能力等等。

而真正獨立的人,哪怕一無所有,他也不會允許自己一輩子碌碌無為地混下去,一般都不會過得太差。

因而,對于主張自我獨立的我,一定會倍加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孩子一把年紀,還無法實現自立。

能夠獨立的子女,對遺產顯然是不需要的。留給他們,最多是錦上添花,價值不大。

那么,拋開自己的小家,著眼于社會,弱勢群體數不勝數。

那些于子女可有可無的遺產,對弱勢群體而言,卻可能拯救甚至改變命運。我為何不選擇讓其發揮更大的價值呢?

倘若,有生之年,我經濟狀況不錯,伴侶和子女健康狀況良好,臨終之時,我倒是真愿意,如趙家和教授一般,將遺產悉數捐出。

不為高尚,不為留名,只為讓它發揮更大的價值,為它尋個更好的歸宿!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