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的藝術效應只有通過心靈對流動音響的審美感受才能完成。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需依賴于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
感知和領會美是審美的基礎和關鍵,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審美”就是對你認為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東西,進行凝神審視,仔細觀察,有所發(fā)現(xiàn),“你認為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東西”它就是“審美對象”。當你欣賞一幅構圖精巧的油畫,當你聆聽一首動人心弦的歌曲……你往往感到清新、愉悅、歡暢,在瞬間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激動,甚至有一種一時說不清的心醉神迷,這就是美感。
繪畫是用線條、明暗、色彩等手段來造型構圖,創(chuàng)造出視覺形象;音樂是用無形無色的音響運動(以旋律和節(jié)奏為基本表現(xiàn)手段)塑造聽覺形象。音樂的藝術效應只有通過心靈對流動音響的審美感受才能完成。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是“憑借聲波震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xiàn),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音樂”條目第一頁)。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內容不能脫離形式而存在,形式也就是內容得以具體存在的方式,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特點是由于它以音響為物質材料而造成的。音樂的物質材料是音響,音樂必須在音響的流動中進行和存在,因此,我們說“音樂是音響的藝術”;從音樂構成的物質材料——音響又派生出音樂藝術的聽覺屬性,音響的流動雖然可以構成音樂的存在方式,但必須通過聽覺的感受才能實現(xiàn)其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又說音樂是“聽覺藝術”。大文豪托爾斯泰也說:“音樂是一種通過聲音引起某種情感傳達某種情感的工具”。音樂只有發(fā)出聲音才實際存在,演奏者的再創(chuàng)造把它變成音響,利用聽者的積極聯(lián)想和通感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至此,音樂才成為實際存在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需依賴于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
面對景物神奇的自然山水,面對結構精美的藝術品,一個完整的審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復觀察,反復體驗,每一次總有新發(fā)現(xiàn)。唐代大畫家閻立本到荊州安樂市去欣賞晉代大畫家張僧繇畫的龍,第一次來到這幅畫前,感到很平常,不像人們說得那么好,嘆道:“不過是一種虛名罷了。”但閻立本不甘心,第二天又去看,這才感到畫中的佳妙之處,于是說:“不愧畫家高手。”第三天又去看,果然又有新發(fā)現(xiàn),越看越覺得美妙,以至于流連忘返,在那住了十幾天,反復觀察,反復欣賞,才感到收獲巨大,連聲稱頌,“果然名不虛傳!”音樂欣賞也是如此,它遵循著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只有反復聆聽,反復體驗,才能層層遞進,有更深的感受。博聞廣聽是音樂欣賞入門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