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有時,我們總容易犯教條主義錯誤,照搬自己學來的知識和理論,不考慮具體事物,具體情況。我們總是喜歡用我們認為對的方式去做,結果也許是適得其反。沒有所謂最好的和最正確的方式和方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育兒如此,婚姻亦如此。

辦公桌上用水養了幾根綠蘿,是從家里的花盆分枝出來的,輕輕淺淺的顏色,總感覺似乎是營養不良,缺少一種生命的活力。心想著或許是在室內呆久了,缺少光照,于是趁著陽光好,便把它移到了走廊上,想讓它好好沐浴一下溫暖的陽光,好好進行光合作用,看是否能長得更清翠壯實一點。

可是過了兩天從它身邊走過卻發現,原本翠綠的葉子變成棕色了。開始以為是粘了灰塵,走近細看才知道,原來是被曬傷了,可能是前些日子的陽光也確實溫暖過頭了,這嬌嫩葉子它們經不起這一補。

于是趕忙把它移進室內,看著受傷的它,呆坐了好久,心疼惋惜之余我在想:不是說植物生長都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份嗎?為什么會成這個樣子?為什么家里窗臺上的每天曬都沒曬傷,而這盆,曬了兩天就曬傷了呢?

仔細琢磨我發現,兩盆雖然都是綠蘿,但其實家里的和這盆生態環境是不一樣的。家里窗臺上的是盆栽的,從一開始買回來就養在窗臺,風吹日曬早已適應了各種惡劣環境;而這盆是長期擺放在室內,并且是水養的,宛如溫室里的花朵,太過于嬌嫩的葉片一下子無法適應太過于強烈的陽光的。

如果早明白這一點,并且我不那么急切,只是在太陽不大的時候把它搬出來,而不是一天到晚一頓惡補,或許,它就不會有此遭遇了。即便是同樣一個品種的花,因為生長環境不一樣,我們就不能生搬硬套同一種方法理論,一定要根據個體和環境差異,進行差異化養植。

養花如此,很多事情其實也大都如此。有時我們很容易犯的就是教條主義錯誤,照搬自己學來的知識理論,不考慮具體事物,具體情況,總是按照我們自認為對的方式去做,結果卻總往往是適得其反。

在養育孩子方面尤為如此,當我們學了一些方法,聽了一些經驗,就醍醐灌頂般如獲至寶,從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家庭氛圍,生長環境,以及個性特點,就迫不及待的照搬照抄的用在自家孩子身上,結果卻發現水土不服甚至事與愿違;或者,我們也總是喜歡打著愛的旗號,把我們認為的愛的陽光空氣和水分一股腦傾注在孩子身上,從不考慮他究竟需不需要,或者對他是否有用,而缺少一份耐心和關注。

育兒如此,婚姻亦如此,或許絕大數的事情都如此。不管做什么事,你不能說只有哪一種方法或者方式一定就是對的,最好的。對于別人可行的方法,但也許換到了你身上它就硬是行不通了;對于別人來說是營養是寶貝的東西,可能你吃下了它那就是毒藥。面對不同的人和事,我們不能機械的死搬教條主義,我們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或許,永遠沒有所謂最好的最正確的方式和方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