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時間辦公的PC總是報警:CPU溫度過高,問了維修小哥,讓我網上買盒散熱硅脂回來涂上。于是順從地立馬去找馬爸爸↓
然后慣性地去看看買家評論和“問大家”。
買家評論很正常,基本都是一派滿意。“問大家”首屏看起來也沒毛病,都在問使用效果。
再往下翻,是不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
對于無厘頭的問題,有嚴肅答題的,也有以牙還牙的。反正都好好笑。
毫無防備被逗樂后,覺得這個評論區很和諧嘛~ ?果然哪里都少不了段子手啊~
然后想到,阿里一直拼死拼活想做成社交,那這里的氛圍是不是表明其中存在著社交需求?畢竟這是用戶主動發起的互動,而社交網絡的形成也正是由用戶主導建立起連接吶。而且我還看到買家評論下的子評論達到過近千條的(一般帶圖的都容易吸評論),是不是驗證了這里有機會點吶?
但是阿里的社交之夢一直破碎著未能聚沙成海。
所以今天想借此讓自己梳理下淘體系下存在的社交關系與其發展的可能性。(P.S. 此處為廣義的社交關系,包含社區、社群以及一對一的社交關系)
比如說,從人群屬性出發,對這些“社交關系”分類的話:
1、賣家與買家間的社交
對應產品/平臺:阿里旺旺
這種“社交”是基于交易的短期社交。一旦交易完成,社交場景便不復存在。
所以注定阿里旺旺只是一款工具型產品,無法擔當社交大任。
2、賣家與賣家間的社交
對應產品/平臺:淘寶論壇(可能還有其他)
賣家間的社交場景主要是共同交探討店鋪的設計與運營之道。需求是強需求來著。
淘寶論壇是一種建立社區的解決方案,但是貌似一直沒有受到內部重視。如今論壇社區整體沒落,淘寶論壇更是慘淡,沒有太多的互動氛圍,甚至不及外部的賣家論壇。
相對來說,社群的形態似乎更適合賣家之間的社交關系。因為工作屬性的相似性,因為都抱著促進銷售量/額的共同目的。
然而,這種社群關系,目前更多是建立在微信平臺上。
那么,阿里有沒有可能將這些賣家社群從微信上拉回來呢?賣家社群或賣家間的社交的主要訴求是什么呢?到目前為止,阿里有為此做出過哪些努力,又取得什么成效呢?(作為以后的作業選題吧)
3、買家與買家間的社交
對應產品/平臺:不知道
買家間的社交場景基本是針對商品發起的咨詢。一方面也是屬于臨時的短期關系;一方面需要有介質,雙方無法建立直接連接的關系。因此相較賣家間的社交更難做。
然而,從買家間互動的內容來看,與過五關斬六將的小紅書卻有那么些暗暗相合之處。只不過小紅書是主動推薦,而買家評論是被動問詢。如果期望以此打出一條可持續的社交之路,首先需要進一步引導用戶產生優質的評論;然后分類匯總,智能推送;待用戶習慣養成后再單獨剝離出一個買家交流平臺?
4、泛社交(不強調買家與賣家身份)
對應產品:來往、未來什么都算吧
泛社交因不受限于身份,按理說可拓展的場景應該更多。但正因為場景太泛,反而沒有核心場景來聚集一波核心用戶。而泛場景社交有微信霸占江山,無可能實現突破。
那么,阿里的社交之路是否仍值得期待呢?
至少顯而易見的是阿里仍不死心。一方面通過釘釘來撬動企業市場;一方面,緊抓當前的內容熱潮,大力推動旗下的淘寶頭條(PGC)與直播(UGC),期望以此帶動用戶活躍與互動。畢竟社交的傳播效應是任誰都不敢忽視也不甘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