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江村經濟是費孝通先生的三本非常具有社會學學術價值的書。這兩天認真閱讀了費老的鄉土中國,不同于柏楊先生的嬉笑怒罵,本書比較客觀地陳述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本源在哪里。既具有學術價值,語言又非常通俗易懂,適合普通讀者閱讀。整本書看完后,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生活中碰到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原因。
? ? ? 本書根據作者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而寫成分期連載的十四篇文章。每篇文章既可以獨立學習,又可連接成一個整體。
? ? ? 為什么即使已經搬到城市里居住的老人,還是在能找到的任何巴掌大的地方都會種點什么。即便是種點小蔥也要種的。費先生說,“據說凡是從這個農業老家里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的傳統?!薄斑h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敝袊鴰浊甑霓r業社會,已經形成了很大慣性,一代一代遺傳下來,有看到土地就想種的欲望。隨著城市化進程,很多年輕人遷居至大城市。但有機會的話,仍想持有自己的農村戶口(雖然現在好像取消了)。就是為了分得一點田地。潛意識里,覺得有了地就有了根基。地可以轉換成其他價值。引申出來,這也可能是我們大多數中國人執著的要有自己房子的原因。即使飄到更遠的地方,想到自己還是有一個安定的居所,心里也會頓時有了安全感。當然可能有其他原因,但是內心里追求穩定也是原因之一。這就是鄉土社會的一大特征——追求安穩,安土重遷。
? ? ? 另外書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費老提出的差序格局。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關于中國人不團結的諺語,實在太多了。“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等等。這些諺語都在說一個道理,我們中國人很難團結。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所有的社會關系是以“我”為中心的所有私人關系上的總和。每個人都以自己為出發點,跟自己利益相關的才會關心。而西洋的“團體格局”是個人和團體的關系,親子間個別的和私人的聯系在這里被否定了。
前一段時間奇葩說關于馬薇薇手撕姜思達事件。具體的實際情況,我們這些吃瓜群眾肯定是不能知道了。但是馬薇薇跟肖驍關系比較好,而邱晨和黃執中跟馬薇薇的關系比較好。原本還是比較喜歡邱晨和黃執中的,但發生罵戰時,他們火速站隊的行為,確實有點讓人不爽。正如有個網友說的,原本以為奇葩說是個團結的整體,雖然在場上辯論時會針鋒相對,但它作為一個整體被大家所喜愛。但我們關系是以“我”為中心的組合。所以站隊似乎難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