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課《中醫漫談》簡記

一、學經匯報

學經日期: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天氣:晴朗

寶貝年齡:4周歲8個月和1周歲4個月

學經人員:兜果媽,兜兜,果兒聽經

學經方法:果兒聽經,我們跟讀

學習內容:《易經》下經第61-64卦;《詩經》王風;《笠翁對韻》上卷-03三江04四支;《新概念英語》Lesson 39

二、養生匯報

兜果媽掄胳膊200個。

三、心得分享:

今天的早課是重播鄒金潤老師的《中醫漫談》。于我,卻是第一次聽。下面簡單記述一下今天早課的內容,以加深自己的印象。

中醫在宋元時代得以開展,到了明清則更上一層樓。明清時已開始注重全面調理,調養五臟,動靜結合;注重實用,逐漸形成完整科學的學術。工業革命,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中醫的發展。而民國時期是中醫最落魄的時期,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被否定,中醫也經歷了最大的沖擊。新文化運動時期,由于國難當頭,新文化領袖并沒有對中國文化根源進行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被列入舊文化,于是西醫打著科學的旗幟全面入侵。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整個的人類文明也在尋求一種變革,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醫學,需要我們認真地去反思。西醫不顧人的將來,濫用抗生素(這里面也存在醫德的問題);西醫有長期服藥的,中醫就沒有。長期吃藥的最終受益者是誰,是患者嗎?當然不是,而是制藥廠。但現在的人更注重外在表現,求醫心切,忽略了對身體正氣的維護。一般西藥的說明書里都會有這么一句話:腎功能、胃功能不全者慎用。而腎是我們的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我們會發現很多人的死并非原來的病導致的,而是由并發癥引起的。而中醫注重自然養生,尊重自然規律,身體自然就會越來越好。我們需要一種什么樣的更高級的醫學呢,是家里的藥箱里滿滿的藥片,還是我們土生土長的純天然的草藥?

以上是今日早課簡記。說到長期服藥,這讓我想起我老爸,兩年前開始血壓和血糖時不時飆高,于是遵醫囑,每天服用降壓藥、降糖藥,從未間斷。同時,飲食方面也非常的謹慎。盡管如此,老人家血壓和血糖還是會時不時飆高。我們姐妹后來發現老爸這血壓血糖時不時飆高,其實跟他的情緒有很大的關系,假若他能做到保持情緒中和,不吃藥也不會怎樣,一旦情緒波動大就開始出現問題。由此也可見,西藥并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邊做家務邊聽早課,說實話效果并不理想,加上我的腦子不好使,有些內容聽后就記不大清了。之前也想過將家庭事務作一下調整,以空出早上的時間來學習,但始終沒找到更好的方式。通常下班到家都七點了,要照顧和陪伴倆孩子,晚上很難再空出時間來做家務,除非再晚一點睡,這樣的話恐怕自己身體又會吃不消,那么只能早上起來宜家了。如果聽完早課再宜家,時間就來不及了,我和兜兜都得在七點十五左右出門,她上學,我上班。也想過讓老胡多分擔一點,可是他的工作比我忙得多,壓力也大得多,天天早出晚歸,實在不忍心在家務事上還讓勞累。目前看,也只能我自己再想辦法調整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