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此刻我正坐在樓上的屋子里看書,窗外的鴿子在咕咕的叫著,樓下媽媽正在炒菜做飯忙前忙后,孩子在歡聲笑語。這次回家沒有了對父母的愧疚之心也沒有對弟弟的嫉妒之意,帶著父母贈與我的寶貴的軀體,帶著與他們相見的喜悅之情,帶著對他們真實的祝福之心。我知道這次我真正的回家了,全身心的回家了。
很久以來我的腦袋里總是有這么兩個畫面:
畫面一:
我醒了,或許是熱醒了或許是被雷電嚇醒了,就在這么一個夏日的午后,一個女孩,睡醒了,孤零零的躺在平板車,平板車上方圍著厚厚的防雨油布,周圍什么也沒有我什么也做不了,不能坐起來不能跑出去,我只是躺著,靜靜的躺著聽周圍嘩嘩嘩的暴雨聲,那雨下的真大啊,那個女孩是那么的無助那么的恐懼啊。
畫面二:
爸爸推著自行車,二七式的大大的那種,前面梁上坐著弟弟,后面坐著我,弟弟的手中有個圓圓的米球我的手中沒有,我眼巴巴的看著,然后熱切的瞅瞅我的爸爸,我也想有一個,可我說不出口,我一直是個懂事乖巧不給父母惹麻煩的好孩子。
這兩個畫面一直纏繞著我,它總是在提醒我,我是孤獨無助的,沒人愛的,爸爸媽媽更愛弟弟。
02
這畫面種植的信念是如此之深,懷著它我總是可以在現實中找到種種的事實:我總是不被認可不被肯定,我總是在人際上裹足不前難以打開心扉,我的無助感總是那么強烈;父母沒有給我讀大學的學費但有給弟弟蓋房的費用,沒有選擇幫我帶孩子因為要給弟弟帶,我總是被排在弟弟的后面,沒有人愛我;
別人看見的好的我看不見,我的心靈被蒙上了灰塵,我只看自己內心選擇看的,只看自己愿意看的,其實它并不是事實的全部。
有天無意中和媽媽閑聊,談到這個畫面一,媽媽說當時我還特別小,已經睡著了,因為急著收麥子也沒人看護我,于是他們把我放在平板車里推著去地里了,誰知道當天下了特別大的雨,怎么你還記得?我笑了笑,說模糊的記得。
我當然記得,一直在我心里記得,媽媽的話讓我知道一切僅僅是個巧合,其實他們一直愛我,我并不是那么的孤獨無助。
至于畫面二,我很認真的細想,當時好像是因為弟弟的腳被自行車后輪打住哭了,爸爸才給他買了那個圓圓的米球吃,只有那五分錢,沒有多余的錢給我買,并不是不愛我。
花了好長時間苦惱的事,原來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
03
過去一直羨慕別人有個可以給他人生經驗給他人生支持甚至給他人生規劃的父母,羨慕別人有個可以給他生活富足人生安穩的父母,傻傻的認為如果我也有那樣好的父母我就可以少走些彎路少些人生的迷惘也就少些人生的錯誤,如果我有那么有錢的父母的話我就可以不過得這樣辛苦可以站的更高擁有更好的人生。
沒有如果,只是走著走著發現不是他們選擇成為我的父母,而是我選擇了他們,他們是最適合我的父母。
有了孩子認真讀了教育類的書籍,才明白我的父母才是真正的教育專家,他們雖沒有給我很多正面的肯定,但他們對我這個人或者對我所做的事都沒有給出任何負面的評價,更不用說壓制諷刺挨打,他們總是那么民主那么溫順,從不會強制我沿著他們認定的正確路線走,不會讓我根據他們的用意來活著,即使我不優秀即使我睡懶覺即使我頹廢消極他們也全都接納,我的大學我的現在我的工作甚至我的生活都不是那么耀眼,可他們對我總是有那么多滿滿的驕傲那么多真實的自豪感。
所有的父母都是沿用了上一代他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不正確的又自以為是正確的愛的方式來對待每一個孩子,沒有機會覺醒沒有機會成長,只是在他們自己的理解和努力下向我們展示他們眼中的人生,或許這樣的愛并不是我們真正期望得到的愛,但他們真的已經盡力了。
他們不是最理想的父母也無須是最理想的父母。
04
孝經里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過去對這句話我并沒有特別深的體會,如今我才知道,父母是我的根我生命的源,他們即使再不優秀,也是賜予我生命的恩人,哪怕僅僅是為了配得上他們給予的生命,我也應該更努力的活出點色彩。
滾滾紅塵中我們注定是一路相伴的親人,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其實都已經得到了父母最深的祝福。
昨晚上到家已經晚上九點多了,農村的夜已經漆黑一片,車子拐入我們那條街,我看見我家門前的燈亮著,媽媽和侄子坐在門口的水泥臺上等我,那一刻,滿滿的感動,我知道我真正的回家了。
無論這現實的家是窮是富,是好是爛,它都讓我們留戀,因為里面有我們最親的父母,只有先回到內心的家才會回到現實中真正的家。作為父母,他們需要的或許只是兒女坐在他們的身邊,靠著他們的肩膀,耐心的聽下他們自認為是的人生哲學的嘮叨。
回家的路可以更短些更快些,親愛的,走了這么多年回家的路,我終于已回家,你呢?是走在回家的路上還是已經到家?
朱紅娟,一個通過文字療愈自己的80后媽媽,一個重新整理自己再出發的寫作者,一個治愈系作家和高端心理咨詢的追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