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4:怎樣成為一位優秀的學前教育老師?

學號3沈亞琴(丫丫笑語)

當很多時候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和老師才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尋求根源所在,往往歸結到最后都出現在3-6歲,那么在此階段的家長和老師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位優秀的學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素養是具有三心:愛心、耐心和熱心,在此基礎上需要做到如下三條:

一、需要具備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心理學的流派很多,作為目前教育行業中最常使用的有華德福體系多用的薩提亞理論和最簡單好操作的正面管教理論。薩提亞個人理解偏重從個人的感受入手,找出最真實的自己,偏內修以帶動外部的狀態,屬于學院派。而正面管教則相對從感受入手,從簡單的方法入手,自己和外部(孩子和家人)一起成長,偏于實戰派。從這個角度出發,正面管教比較適合用在學前教育老師身上。老師秉承從心出發,從感受出發,和孩子建立心的鏈接(愛心耐心和熱心在此尤為重要),能夠敏銳的觀察孩子,學會鼓勵孩子而不是簡單的表揚孩子,建立自尊和原動力系統,和孩子共同尋找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同時教到孩子相應的技能。在此過程中孩子收獲的是愛和尊重,收獲的是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能力,還有相關規則的建立和情緒的管控能力。真正形成的是情商,以及未來美好生活的良好的情緒基礎。

二是需要穩固的0-6歲孩子的生長發育特性(生理、心理和敏感期)的知識。誠然老師的組織能力很重要,但也和三心一樣是基本要求,作為優秀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了解此類知識,尊重孩子生命的規律,才能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引導。比如學前不以教學成果展現為主要目標,尊重個體差別,以輕松愉快的心情為主方能增加接受的程度,否則淪為成果導向的應試教育模式。再比如對待孩子不喜數數或者要和誰結婚等可以做出合適的引導。

三是為入學做準備。學前是家庭和學校正式學習的過渡階段,在此過程中要保持的是家庭的快樂,要建立的是學習能力的基本儲備。學習能力分閱讀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意愿(原動力)、學以致用能力。在此階段除了思維能力不作為重點準備外,其他都需要前期引導,打好基礎。閱讀的敏感期在4歲左右,但對于習慣的培養可以從小開始,鍛煉的是語言表達、觀察、專注力、理解能力等綜合能力,對于小學入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記憶能力的練習也可以從4歲左右開始,從趣味和生活中著手,加強能力,可以增強學習的記憶部分的高效性。學以致用其實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如果不能學以致用,學過就會很快忘記,失去了學習本來的意義。而這一能力培養孩子增加實體物的概念,比如我們和孩子聊到火山爆發時,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相關的書籍,一起尋找視頻,增加孩子的實體感。比如和孩子談到交通工具時,帶著孩子騎騎自行車,坐坐公交車,輪渡也感受一下,去臨市趕趕火車,有能力乘飛機來一次航空旅行。最簡單的是帶著孩子們一起種菜,做食物,安裝和衛生,都是相應的練習方法。此項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的真正意義在于避免高分低能,拒絕學習流水線。如果以上幾項都可以做好,學習意愿自然而然就可以提高了。而思維的練習最主要在小學階段進行。

四是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并實施。現代社會信息量倍增,各種技術的更新換代日新月異,一不留神就會成為“文盲”,作為引導者,必須保持更新的狀態。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也要求我們學習在前,自修,自我成長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

優秀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