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在家就能讀MBA
作者:【美】喬?!た挤蚵↗osh Kaufman)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版次:2014年5月第一版·第八次印刷
R(閱讀段落--P111)
生產能力指的是一項計劃能夠完成其期望目標的比率。通過對你用來生產以及傳遞你向消費者所承諾的價值的過程的理解和改進,你可以不斷地提高產品的質量,從而提升消費者滿意度。生產能力可以衡量你的價值鏈的有效性,其公式可以通過用效率除以時間計算得出,生產率越高使用的時間越少,生產能力就越強。要準確的核算生產能力,你必須有一個很明確的衡量標準:美元生產能力用來衡量你的企業創造一美元的效益需要用多長時間,生產一美元所需的時間越短越好。設定一個標準的時間單位,如一個小時、一天、一周或者是一個月,計算你的企業能夠在這個標準的時間內賺得多少美元。
···
提高生產力的最好方法是將其量化,計算出你的企業創造一美元的利益將會花費多少時間?生產一個單元的可銷售產品需要多少時間?創造一個感到滿意的消費者有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呢?
####I(用自己的語言重塑知識)
1. 將管理量化,將管理的成果量化,這樣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量化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的改變。
2. 大家都希望量化,但是如何尋找衡量標準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所以推薦用單位貨幣的創造時間來衡量,局限是肯定的,管理類如何衡量?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1. 這次參加人力資源培訓的時候我問老師,你說管理類的勞動量應該如何統計?老師的意見是,在實際現場,比如你寫一篇稿子和一個管理方案需要的時間,這就是你的生產力,可能同樣的稿件,別人需要1分鐘,你需要1小時,那么你的生產力就遠遠的低于他了。但是這個具有可操作性嗎?我不覺得。
2. 這是管理面對的一個難題。西式管理強調的就是對KPI的關注,這些很重要,必須好看,所以大家都片面的去追求KPI的好看了。至于企業綜合水平、實力如何,不管。而中國傳統的管理就是道,盡量自然。是否可以這樣認為,西式管理就是數碼相機,不斷的追求精細化,量化,盡量到像元與像素,而中式管理就是膠卷,盡管不知道有多少像元,但是就是比數碼相機拍出來的好看。
####A2(以后我怎樣應用)
1. 將指標量化并統計分析,是非常符合大數據時代的。所以,現在我對生活都盡量去量化,比如買的這個手環,就是典型的監控身體的指標,然后量化,然后分析自己的缺點,改進。
2. 量化的好處是直觀,壞處是片面,看數據的時候還是需要辯證著看的。
-------------------------------
[關于拆書幫](http://www.chaishubang.com/) || [杭州拆書幫](http://hzchaishubang.org/)||[拆書幫交流](http://hzchaishubang.org/bbs/forum.php?mod=guide&view=my)||[我的博客](http://yeyin.farbox.com/) ||[我的簡書](http://www.lxweimin.com/users/97b7d09fc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