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一下,昨天講的全能自戀與自戀性暴怒,以及今天要講的實體自戀與虛體自戀,都是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的術語。之前我們介紹過,他的理論叫自體心理學,是精神分析的第三個發展階段。
我個人認為,科胡特的一個重大貢獻是為自戀正了名。以前人們談起自戀,都像是在談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但從科胡特開始,自戀這個詞被賦予了中性的含義。科胡特認為,這是生命的一個根本動力,發展得好的話,極端的全能自戀,可以發展出健康自戀。
面子和里子
全能自戀簡直可以引出無限的話題,我覺得對我們身邊各種現象有極大的解釋力。今天我們講的實體自戀與虛體自戀的概念,其實就是通常所說的里子與面子。
電影《一代宗師》中,趙本山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人這輩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那什么是面子,什么是里子?里子就是實體自戀,你的自我價值感,你覺得“我很好”這種感覺是一種很真實的東西,像是一種實體,不會因為外在條件的變化受到很大的損害。
面子就是虛體自戀,你的自我價值感是和外在條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比方說美貌、金錢、社會經濟地位、名氣等等。當外在條件很好的時候,你的自戀會爆棚,但是當外在條件變差時,你的自戀會受到很大的損害。
如果一個人主要是虛體自戀,那么做事情時注意力會放在外在條件,這些比較虛的東西上,而對真實的、核心的東西好像總是把握不住,總是會有所忽視。
比如我記得有一位明星說,他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離婚,對他保密了整整九年。他十幾歲時,才知道父母已離婚,當時有一種很深的上當受騙的感覺。從我做過的很多咨詢中我看到,離婚保密是非常常見的,這里面就有虛體自戀的部分。
有這些心理的來訪者說,他覺得結婚過日子才是正常人,也才讓他感覺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而離婚的事被別人知道,他會有一種很深的羞恥感,就好像自己不再完整了,不再是正常人了。特別是,他會覺得別人帶有一種異樣的、看不起的眼神在看著他。這實際上是投射,他們是虛體自戀,所以覺得自己的價值感,必須建立在他有正常婚姻這個事實上。當這個事實被破壞了,虛體自戀也就被破壞了,這時他們有一種“我不行”的羞恥感。這種羞恥感投射到外部世界,就變成了別人在說他不行。
為了避免別人看不起自己的羞恥感,他們要對別人保密,甚至包括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的想象中會覺得孩子和他們一樣也是很虛的,如果孩子知道了父母離婚的消息,會有很深的受傷感。然而,對于剛剛我們提到的那位明星而言,這是一種真實的東西,他知道了父母離婚的消息后,他覺得是上當受騙,而且一直耿耿于懷。他看不見父母的苦心,他看見的是“我被騙了”。
“我被騙了”的意思是,我的自戀受到了損害:我是一個偉大的人,我是這個宇宙的中心,我是一個這么重要的人,怎么可以被騙?所以被騙,特別是被親人騙,這嚴重傷害到了他的自戀。但假如是一個有實體自戀的孩子,他可能會想父母有苦衷,是愛護我,所以才會撒謊。
實體自戀與自我觀察
真正滋養實體自戀的東西是兩個:投入地去愛,投入地去做事情。這都是在和某個人或某個事物建立深度關系,這個過程中,自戀不斷受到打擊,但最終因為真正建立了關系,增強了情感與能力,結果都會增加一個人的實體自戀。
一個人有了基本的實體自戀,才能做自我觀察。但主要只有虛體自戀時,連自我觀察都做不了,因為他會覺得這是對自己的攻擊。我的一個來訪者說,她這輩子都感覺自己一直都走在鋼絲繩上,而且鋼絲繩的下面就是刀山火海,就是懸崖,掉下去會死,所以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保持平衡上,這樣她才能夠走在鋼絲繩上。但是因為她全部的注意力都在這兒,以至于不能分出一些注意力,觀察別人,觀察自己,結果她一直都混沌地活著。
更深一些的理解是,這位來訪者其實還停留在全能自戀中,而“神”是應該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的,所以她不能接受任何挫敗。因為挫敗都意味著,她的神一般的全能自戀感被擊碎了。這位來訪者咨詢滿一年的時候,正好是在春節前,她對我說:“武老師,我現在感覺我從鋼絲繩上走下來了,我雙腳站在了大地上。”
然后她發現,她可以觀察自己和別人了,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她的心靈有了一個空間包容那些不好的感受,觀察能力因此而生。她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在和我一年的咨詢中,我和她的咨詢關系就像是一個容器,一直能容納她的那些不好的感受,后來她把這份感覺內化到自己心中了。
關于虛體自戀和實體自戀的一個經典例子,相信我們都見過。讀書時,我發現很多人是這樣的,好像任何一次小考試都很致命,考好了,就高興,考不好就倍受打擊。我當時很納悶,小考試為什么要那么在乎成績呢,如果小考試的成績不好,可以這樣想啊:“天吶,非常感謝,因為這次考得不好,我才看到我的問題出在哪,我現在就趕緊改正這些錯誤,這樣讓我可以在未來的大考試中把握住機會。”
我這樣想,意味著我有了實體自戀的部分,按科胡特的說法就是我有一個 “ 內聚性自我 ” ,所以小考試的驚濤駭浪沒有將我打翻,反而在這個時候我的自戀是穩穩地在那兒,我有了多余的空間去思考面對外在的事實。
延伸閱讀:
科胡特認為,自戀的作用是使破碎的自體碎片連成一片,形成完整的自體,一個較為完整和堅固的內在心理結構,即“內聚性自體”。
科胡特所使用的自體概念是廣義的,即指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核心,這個核心在空間上是緊密結合(內聚性)的,在時間上是持久的,是個體心理創始的中心和印象的容器。一個具有內聚性自體的人,通常會體驗到一種自我確信的價值感和實實在在的存在感。
但是,如果對一個虛體自戀的人來講,任何一次小考試都意味著一次沖天的驚濤駭浪,都可能把他拍翻。成績好,他覺得“我”很棒,成績不好,他覺得“我”就完蛋了。所以這個時候他會竭盡全力地去維護自己的虛體自戀,以至于他不能很好地面對平時小考試中的挫敗。
比如我咨詢時有一位來訪者就有這樣的現象,他不能夠正確地估分,比如說他估計自己可以考80分,結果發現只考了59分,這種估分上的差異讓他很崩潰。我問他“你是怎么估分的?”結果他說,他是憑感覺來估分的,我覺得很震驚,問:“你難道不會去對答案估分嗎?”
他想了一想,也覺得很震驚,他說:“武老師,我知道很多人是根據對答案去估分,但是我不會這么去做。” 我再次覺得很崩潰,我說:“你不這樣,怎么能準確估分呢?” 后來他想了一想,對我說:“武老師,是這樣的,如果我對答案來估分,我就經常倍受打擊,以至于這件事沒法進行下去。”
其實他講的是如果他對答案估分的話,他發現自己真的不行,這個時候對他的自戀構成了一種致命的打擊。這時候我們就看到這樣的差異了:當一個人嚴重活在虛體自戀的時候,他似乎沒辦法增進自己的真本事、真感情,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耗在比較虛的事情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實體自戀的基礎
嚴重的虛體自戀,都是嚴重的全能自戀,就是一個人還在幻想著自己是全能的“神”,沒有做不成的事,沒有達不成的愿望,沒有追不到的愛人。有的人能覺知到自己的全能幻想,而很多人覺知不到這一點,因為甚至都沒懷疑過全能自戀,內心中認為這還是可以的,就像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關于實體自戀,另一位心理學家弗蘭克的看法是: “ 投入地去愛一個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會降臨。 ”
實際上,實體自戀都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去愛,去做你真正喜歡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