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七月與安生》很火。
兩女一男,其中任意兩個人,都能排列組合成一對。
七月與家明在一起,是為了安穩,安生與家明在一起,是為了刺激,那家明是什么?是一個打醬油的道具?
電影的巧妙之處,不在于這種排列組合一樣的感情,在于對兩個女孩子的塑造。
塑造中,仿佛七月就是安生,安生也就是七月。
或者說,安生和七月,活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動蕩久了渴望安穩,安穩之后卻又空虛,空虛以后又憧憬動蕩。
人生就在這樣,做七月還是做安生的選擇里,搖擺不定。
在父母的教育下,很多都選擇做七月。
小說里的七月,對熟悉安穩的幸福有一種特別強的執念,她深愛的男友要去北京發展,她都不曾動搖過一分一毫。在這件事上她溫順的外表下藏著一個特別強勢的生活態度:想跟我在一起,必須在老家,過穩定的生活。
這是一種最穩妥,最不會出錯的選擇。
父母也總是說,你一個女孩子,不要在外面瞎跑,家里有吃有喝,有人替你打點,工作嘛,穩定體面的就好,找個本地的人,買房子我們也好幫襯點,有了孩子我們也能替你帶,多幸福。
穩定沒有什么不好的,它有十全的保障。
選擇了穩定的人,失去了出門闖蕩,自我實現的力量,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可能,換來的是不用戰戰兢兢,擔驚受怕。
而安生不一樣,她渴望刺激,想離開熟悉的一切。
安生的一路輾轉,在我看來,是一種逃避。
她不知道要怎樣面對七月,也不知道要怎樣面對家明。
于是她用看起來很酷的生活,回避自己不敢做出選擇的懦弱。
輾轉在不同的男人間,喝酒的樣子很漂亮。
可是電影終究只是剪輯出了最漂亮的畫面,如若當真,她這一路,一步步走來,艱難坎坷,難以想象。
放縱是一件成本很低的事情,面對才需要勇氣。
安生終究還是回來了。
生活終究還是要面對的。
最初的最初,絕大多數普通人,都像是七月,慢慢的,有了選擇的資格,有人繼續做七月,有人嘗試著像安生一樣,過看起來刺激的生活,放縱,自我,追求無拘無束。
前兩天看見一條朋友圈,是一張電影的截圖:
“我寧愿酗酒吸毒34歲就家破人亡,成為人們晚餐桌上的話題,也不愿意腰纏萬貫滿面紅光地活到90歲,但是沒人記得我。”
朋友的評價是:庸碌的世界里需要這樣的神經病。看完電影感覺自己白活了。
我就特別想問問他:難道你靠庸碌,就能活得腰纏萬貫,到了90歲還滿面紅光?
酗酒吸毒家破人亡,是一種連庸碌都不如的生活。它相當于從懸崖上往下跳,不需要努力,只需要墜落。
如果選擇了安穩的生活,那做一輩子的七月,也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生而為人,相夫教子,孝敬父母,香火延續,能把這些做好,就已經優于普通人了。
如果你渴望闖蕩,那就沖著腰纏萬貫,好好地努力一下,給父母家人帶來優渥生活的保障;又或者,看清自己內心,真的喜歡做的,想做的事情,去為之奮斗、追求。
抽煙喝酒,和陌生人的激情,終究只是短暫的放縱,不是不可以,而是要看清楚,你現在能做這些,不過是仗著自己還有年輕的資本,還沒有養家糊口的壓力,你消耗的歲月,掏空的自己,放縱夠了,就要及時止住。
選擇安穩還是動蕩沒有對與錯,選擇安穩,就意味著放棄了部分自由,放棄了部分自我實現,選擇動蕩,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多風險,要承受更多委屈。
但動蕩也應該是清楚自己要什么,去拼搏,而不是為了成就那個看起來很酷的自己,玩命兒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