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么?有人說電影就是生活,我們好像無力反駁,但是,我們明白,生活比電影更加辛苦和險惡,我們總在抱怨生活的單調乏味,可是,我們卻忘了,生活的本質就是樸素,我們生而為人,必須接受這一切的一切。生離死別、離愁別緒,這是生活的常態,可我們永遠也無法真正安心接受。每個人,都在這樣一個世界上,用力的活著。
17歲的我真的太過于年輕,不諳世事,而我感謝的是成長這個詞匯,或許它太過于慘烈,它一步一步將一個人推向更加險惡的環境,從接觸成長時的晦澀到慢慢的熟知,到最后體會到成長的痛楚,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適應,不得不說,我們漸漸遇見了那個更好的自己。而在這過程中,死亡最令人成長。
這么多年,第一次感受到父親的難過,生命太過于脆弱,我們來不及說再見。二十多年的老友,感情與親人有何區別?甚至比親情更加濃厚的一份情感,就在一天,突然的消失了,心中的空落只有自己最能明白。40多歲的男人,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卻仍忍不住在方向盤面前泣不成聲。這是生與死的距離,這是遙不可及的距離,硬生生的將兩人劃開了一道清晰的界限。回憶太過洶涌,這又怎是幾句言語能夠說的明白,紅腫的眼睛是父親內心對老友的思念,他不擅表達,但人群中卻能清晰的感覺到他的落寞。父親說,他不害怕死人,更別說是他,我無法體會父親將他的車開回去的心情,摸著老友心愛的汽車,最后一次感受他觸碰過的物品,在哭喪聲里,在擁擠的人群里,他默默的站在一旁,看著老友從救護車上被抬到大廳,鄉下的夜晚本就陰冷,那天夜里,更覺心涼。長長的嘆氣聲回蕩在我耳邊,這是成長中第二次接觸到死亡這個詞匯,只覺刺耳又刺心。父親說,他人死了,心沒死,他能感受到他有多想睜開眼睛看看身邊為他傷心的人們,他不想走,他也想留。在人們責怪他一走了之時,父親只在一旁,不再說話,在他的眼睛里,我知道,他最能懂他。
我想,父親大概永遠都會記得這一天吧,從接到電話時的擔心到害怕聽到死訊再到看他最后一眼,小心翼翼、提心吊膽到泣不成聲,這是一次告別,但少了回應。
我害怕這種壓抑的悲傷,不敢面對一片哭泣的場景,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在這氣氛中,任何話語都失去了意義,因為,人,不在了。喪事不一定人人悲傷,但一旦他是喪事,一定有人會傷透了心。所有的一切,只愿時間能夠化解。
甜處安身,苦處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