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同學結婚,我聽了兩周同事關于票不好買并且艱難刷票的過程,期間還有到底去不去的糾結,比如“結個婚我要畫1400百塊錢還要搭半天假”“哎,都答應人家了,你說我編個什么借口好呢”“就說我來大姨媽了你說好不好”……終于,今天又來一溜的消息,“完犢子了,明天下午的票也沒有了”。你說我怎么就聽出了她很想去的感覺,瞎熱心幫忙查了一下,分明有票,但是,我的關注的是這個地兒真近,比我家近太多,高鐵和火車差不多時間,羨慕嫉妒恨好嗎?她馬上說了,她不想做那幾趟車……
我們都一樣,想做的事情都能找到理由,不想做的事情總能找到借口。
好多朋友和我聊起生活壓力,買車花了幾十萬,孩子學費幾萬,給爸媽幾千,買了件衣服幾千,出了趟國幾萬……現在口袋里只有幾百,或者一點私房錢都沒有。也有朋友說自己準備生二胎了,懷二胎了,然后說憑什么要承受懷胎和養孩的辛苦和壓力,自己扛的這么辛苦,不如一個人過。
我們都一樣,在自身的困擾里努力前行,除了傾述,其他都得自己扛。
而我,深知當下這份工作好與不好都是我自己決定的,可總忍不住偶爾懷念放棄的那些高薪而熱情的選擇,兩倍多的薪資,更專業的團隊,我怎么不懊惱,當別人問我為什么做這樣的選擇時,慌亂感,某種程度上我并不認同自己的選擇。
近來的一次企培課上,老師說,你想要一顆蘋果,你得花兩塊錢,你不能得到了蘋果,而又不想少了兩塊錢。
我們都一樣,取舍之間,必有得失。
我們生活的繁復消耗著,在時間中流失,我們都焦慮,焦慮推著我們前行,卻也讓前行的步伐沉重。
也許,有目標的人才焦慮,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