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提問說:為什么人越長大越孤單?
有人回答說:你懂得越多,懂你的越少。有人在回答中說道:你感到孤獨,因為路上越來越少人與你同行,每個人都走上了自己的路,忙于自己的生活。
網絡互聯,關系互離
前些日子赴了一場升學宴,開席的時間往后推遲了一個小時,圍坐在一張張圓桌旁的賓客們大都彼此認識,一開始彼此寒暄幾句之后紛紛都找不到了話題,陸續就有人掏出手機各玩各的,坐等開席,氣氛很是尷尬。
有了智能手機,不用努力找話題,不用尬聊,瞬間即可成功跳轉到網絡中的精彩世界。夫妻之間、親子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同學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關系越來越遠,手機成了一座逃避現實世界的孤島。
當今的世界,互聯網愈加便捷,越來越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購物、出行……帶來許多的便利。然而連接上互聯網的我們,卻被分割成了一個個孤獨的個體。人們變得越來越宅,越來越懶,各種購物、出行、外賣、閱讀……APP應運而生。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公里之內不聯系
我們在微信上維系著泛泛的點贊之交,工作的忙碌加上網絡資訊對時間的消耗,朋友們難得一見,時間一長,彼此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微信通訊錄中有幾百好友,加了一個又一個的群聊,我們捧著手機彼此呆在原地,誰也忘了要去聯系誰,因為網絡中的世界正熱鬧紛繁,游戲正玩得忘乎所以。
孤獨、無助和內心空虛驅使人要讓自己忙起來。上班忙,下了班也忙,忙著以放松為由為自己找點樂趣。我們忙著拍照,忙著分享,忙著刷朋友圈,忙得忘掉真正在自己周圍的人。微信中繁雜的信息讓人迷失,翻來翻去不知道該聯系誰,聯系了該說些什么,于是點點贊,評論調侃幾條,微信群里調侃幾句;發條朋友圈,等著被人點贊、評論。越社交,內心越是空虛孤獨。
你刷的不是手機,是孤獨
置身于網絡海洋里,似乎“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一面想搜尋打撈有用的信息,一面被許多的信息攪得三觀混亂,失去自我的判斷和觀點。
人們創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塑造人們,人們擁有了智能手機,并以為越高端、越智能越好,反倒被左右和牢籠。忙碌的人們以為通過網絡社交更便捷,網絡的種種資訊、信息、視頻、游戲……反而侵占了人際交往的時間;孤獨讓人看了更多有用沒用的信息,過多的信息又讓人更深陷孤獨,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紙媒的沒落,各種綜藝、直播甚囂塵上,人們被手機綁架,變得淺薄、焦慮、易怒、不安,越來越難保持專注,容易分心。不顧一切地追求著短暫的新鮮感和刺激感,浮躁,正在成為社會的通病。
你玩手機,他們玩你
網絡游戲、視頻APP等幕后的開發運營團隊,善于研究和利用人性的缺點,和人原始的戰斗,暴力,欲望,并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詳盡的數據,通過聲、光、交互、反饋等全方位途徑,在各種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理論指導下,為玩家創造一個虛擬空間,并研究如何增加用戶黏性,讓用戶對游戲產生依賴,上癮,然后充錢,這樣他們才能賺錢。你玩的是游戲,他們研究的是玩游戲的你,并想辦法來培養你的習慣,讓你離不開,放不下,消磨你的時間和金錢。
煩悶嗎,無聊嗎?手機上、電腦上可以玩的東西,太多了!而一旦玩成了習慣,想不玩就難了。
讓崇拜從這里開始
當前極為“魔性”火爆的短視頻APP抖音,日活躍用戶過千萬,日均播放量過十億。85%的用戶都在24歲以下,95后甚至00后成為抖音用戶的主力軍。在其官網主頁上打著“讓崇拜從這里開始!”的標語,事實上在它從誕生的時候,就曾以A.me(崇拜我)為它的名字。個人的表演欲望在這里盡情體現,崇拜別人,自己也可以努力登上神壇,讓別人來崇拜。
“你們的15秒,我們的一整天”,一條條時長在15秒左右的抖音短視頻,讓許多人刷的停不下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聚在這個短視頻社區里,笑起來、學起來、抖起來。越玩越開心,越玩越上癮,幾個小時的時間隨隨便便的就蒸發掉。年輕的時光喂了狗,不再追求上進,不再努力學習提升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沉迷到不能自拔。
熱點資訊,是非混亂的文章,綜藝節目,電視劇……一切娛樂產品正用盡各種手段,在人們的視野中不斷出現,用各種資訊、通知、消息、提醒你,誘導你去點擊瀏覽,去關注。其背后都是一個個運營團隊,群策群力,用盡各種文案技法,營銷手段,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讓人沉浸其中,讓人上癮,逃離實際生活中的挫敗,孤獨。
你懂得越多,懂你的越少。故步自封的各自忙碌,各找各的樂子,誰也不去走近誰,誰也不主動要去懂誰,有手機的陪伴就夠了。饑腸轆轆的心房里,充斥了許多的垃圾。我們越來越難安靜下來,越來越懶于思考,也越來越喪失獨立思考、反思、反省的時間和能力。
網絡讓我們變笨
美國的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G.Carr),在他的書《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中,讓人認識到:“所有的信息技術都會帶來一種智能倫理。印刷圖書如何讓我們進入聚精會神的狀態,從而促進深度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p>
“相比之下,互聯網鼓勵我們蜻蜓點水般地從多種信息來源中,廣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倫理規范就是工業主義,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倫理,也是一套產量最大化、消費最大化的倫理——如此說來,互聯網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們?!?/p>
“我們變得對掃描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但是,我們正在喪失的卻是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一篇《突圍“低智商社會”的武器,是思考與人》的文章中寫道:“眾聲喧嘩的網絡空間,充斥著大量宣泄式的、從眾性的、集體狂歡形態的話語;每年被消費的文化娛樂產品體量巨大,內容卻大多淺薄、媚俗、不合邏輯;洶涌而來的新資訊令人應接不暇,受到追捧的卻常常是被包裝成“知識”“意見”的謠言……當經濟與技術賦予生活高度的可能性,出生于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新世代,卻似乎越活越蠢?!?/p>
在一次晚上的聚會中,還在念大學的阿成坦言:“自己現在很多事都通過電腦手機來弄,突然最近要提筆寫點東西,才發現好多字怎么也想不起來該怎么寫,到頭來還要用手機去查?!?/p>
手機越來越智能,人卻越來越低能,生活都被互聯網承包了。這是一個網絡愈加發達的時代,這也是一個人與人的關系分崩離異的時代;這是一個資源豐富多彩的時代,也是一個內心干旱、疲乏、饑渴的時代。
斷舍離,簡單才有快樂
過年時在哥哥家借住了幾晚,頭天還好好的電視機第二天晚上打開時竟沒了信號,折騰了一會兒還是不行,哥哥有些沮喪生氣的關掉了電視。沒了電視節目對我們注意力的轉移,反倒讓我們幾個人可以坐著好好聊了聊,疏遠的距離聊著聊著就漸漸多了些靠近,也增進了對彼此的相互理解。
適當的放下電子設備,多給自己留一些放空、祈禱、安靜、獨處的時間,去思考,去反思,去讀書,寫字,去沉淀,去離群索居;走出自我,去與朋友見見面,敘敘舊,和家人聊聊天。停下匆忙的腳步,放慢生活的節奏,慢慢來。別隨波逐流,別被這個時代牽著自己的鼻子走??鞓繁緛砗芎唵?,是我們自己搞得太復雜。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