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風靡一時的《舌尖》播出兩部了,走遍大江南北,嘗遍珍饈美味與坊間小點,獨不見青海地區的飲食,這嚴重激活我的吃貨基因,搜一下,一大堆,手抓羊肉、羊腸面、手工酸奶、炮仗面、碗拌、青海釀皮等等。記得《舌尖2》的一段話:“中國多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農耕時代,今天的人們與自然日漸疏遠。然而,沿襲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飲食,已內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這是中國人與自然相處的秘密?!弊鳛橐粋€博山人,我深信這一基因的存在,她就像鄉音,抑揚頓挫里品出酸甜苦辣。
? ? ? ? ? ? 如果說廣東的煲湯是工筆畫,一絲一縷盡顯火候,一筆一劃都能傳神,那么這里的手抓羊肉就是潑墨山水,大開大合充滿野性,卻又讓你回味悠長。如果說江浙小點是蘇杭園林,曲徑通幽、綿軟香糯,那么這里的炮仗面就如同塞外荒原上的太陽,火辣通透。
? ? ? ? 既然談到“面”,那就從這4000歲化石級食物開始體味青海的美食性格。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面,這是連老外都知道的常識,比如功夫熊貓的鴨爸爸。但,地域迥異,粗細不同,形狀不一,制作方法也各顯神通?!渡嗉?》說,“面條,最為素凈,既是簡樸的果腹之物,也可以襯托任何食材,容納萬千滋味”。
? ? ? ? 炮仗面,是回族的一種湯面。炮仗顧名思議就是爆竹,拉面出鍋后不帶湯,用刀切成短條,倒入用肉末、辣椒、花椒面、胡椒面、和少量菜做好的混菜鍋內混炒而成。出鍋前的制做等同于拉面的制做,出鍋后的混炒法又相近于炒面片的混炒,但口味與兩者各不相同。先長后短,先煮后炒、面菜混一,其味不勝收,吃到嘴里有放炮仗的味道,吃著火辣辣的,越吃越想吃,令人胃口大開。
? ? ? ? 碗拌,是拉條的一種,拉條和面片是青海特有的面食,拉條是長面,面片是短面。青海主食中,拉條是待客的上品,手工拉面絕對不同于機器壓制面,廚師的拉面技術更高,用一團面,三拉四扯,便成為幾十條細如粉絲或者薄如條形的面條,下到鍋中的面條剛好一盤。煮好后再加上牛肉炸醬、牛肉臊子、辣醬、胡蘿卜、青菜等佐料,端上桌來香噴噴的令人垂涎欲滴,抄起筷子一攪拌,被層層肉醬悶著拉條子的熱量瞬間烹出牛肉的香氣,牛肉炸的有嚼勁,伴著咯吱咯吱的蔬菜,使勁閉上嘴不忍一絲從嘴角漏出。
? ? ? ? 羊腸面,是西寧地區常見的一種風味拌面。它以羊腸為主料,并伴以熱湯切面共食。做法是將羊的大小腸管洗凈,腸壁油不剔剝,裝入蔥、姜、花椒、精鹽等為佐料的糊狀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卜小丁、蔥蒜丁混合的梢子湯。食時,先喝一口熱羊腸湯,而后切豆面腸為寸段一小碗,再吃一碗梢子湯澆的面條。羊腸面湯色淡黃,腸段潔凈,肥腸粉白,面條金黃蔥末浮上,蘿卜丁沉在碗中,腸段細脆餡軟,面條悠長爽口。
? ? ? ? 釀皮,招牌級青海地方風味小吃。麥面團,幾經揉搓去淀粉,成軟膠樣。軟膠面團煮熟后為面筋;淀粉糊沉淀后,舀在蒸籠中蒸熟即為釀皮;除有“蒸釀皮”外,還有“餾釀皮”。餾的釀皮,金色發亮,薄細柔脆;而蒸的釀皮,色褐沉著,渾厚肥大,兩者色形各異,而味道基本一致。釀皮切成長條,綴以面筋數片,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各色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 ? ? 最喜歡看胖胖的主刀小妹做釀皮,手法純熟,大刀耍的紛紛飛,加調料快的超出視覺反應速度,前一勺還沒滲進去第二勺已經加上了。我請她按她自己的喜好,為不同種類釀皮配不同調料,夜宵搞定。
? ? ? ? 女兒對“民以食為天”的解釋是“人沒有美食,就像天沒了一樣”。那以此類推,“食以味為先”就應該解釋為,在吃的法則里,風味重于一切。我深信,美食是有脾氣性格的。
? ? ? ?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的性格必然會烙印到美食當中,即為風味。即使是同一種味道,地域不同風格也會不同。而在同樣一個地區,盡管酸甜苦辣有著本質的不同,但他們的風格又趨于一致。從遺傳學角度看,同樣是美女,塞外與江南大相徑庭。同一地區的男女老少卻表現相近的外表與性格特征。因此,青藏高原飲食的性格,就如同造就它這方古樸壯麗的水土一樣,粗獷又爽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