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終擁有什么,來自于我們能夠分享什么。我謹以自己的智慧,全力幫助每一個和我認識的企業家、個人創業者。
占據“流量空間”及其本質
顯然,我們都知道得流量者得天下。
可是,多數企業都在購買流量。不管你是做競價,還是做信息流,微信派單,還是硬廣,戶外廣告或者電子屏,短信群發或者是發傳單,其實我們都是在用自己的錢一次次換取潛在客戶,為企業盈利造血。
當你走在大街上,你可能在看,哪些商店都在賺錢。
但是,你可能忽略了,最賺錢的可能是這些商鋪的持有者。這才是財富頂級的獵食者。
因為,他們占據著“流量空間”,而我們,只能購買這種流量空間。
突然想起了大學一個生動的案例:原來學校外面只有一家網吧,比較破舊。后來,新開了一家,大家擠破頭的去。其實,老板只是一個人,因為他占據了流量空間,從而形成了可觀的現金流。
重新審視下,你所認識的騰訊、百度、阿里。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三巨頭,生動為我們闡釋了占據流量空間的重要意義。當然,京東也在迅速崛起。
騰訊、百度、阿里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們選擇了差異化競爭戰略,并打造了自己的生態流量池:
百度:流量池=搜索引擎+百科+文庫+知道+經驗……(知識流量池變現)
騰訊:流量池=拍拍+QQ+游戲+微信……(社交流量池變現)
阿里:流量池=淘寶·天貓+聯盟+支付寶……(金融流量池變現)
不管這三位企業老總如何演講,他們都不會告訴你這些核心的秘密。今日頭條剛剛嶄露頭角,就被各大資本強勢注入。騰訊做了天天快報,阿里做了UC頭條,百度做了百度百科,至于燒錢多少,大家都有所耳聞。
其實,他們搶的電商流量,如果你是自媒體作者,你就發現,后臺有植入商品的這個服務功能,最終還是要變現來走的。
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幾十年過去了,他們一直做得事情,就是占據流量空間。
再反觀我們身邊占據流量空間的實際例子:電子屏,戶外廣告牌,微信端、手機端、報刊端等等,這些占據流量空間的企業,每年都在持續盈利。
其實,并不是這種宣傳有多少效果,而是營銷總監高額回扣的帶動。以房地產市場為例,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這些推廣渠道都被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