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生氣質是什么?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一生下來,就有著獨一無二的天生氣質。就是他(她)會用獨特的反應方式,與身邊的人和物進行互動。我們要去認識這樣一個新朋友,通過觀察來了解這樣一個小人。

有時候我們要以和他們相接近的高度來看這個世界,與他們說話。他們可能看到的與我們不同,逛街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五花八門的商品,他們看到的只是大人的腿和同自己相仿高度的小朋友或者街上的貓狗。

學齡前是幼兒身心發展最快的階段,我家孩子正5歲半,處于這個階段。這個五月,我正跟著我們身邊的海綿讀書會一起精讀《發現孩子天生氣質——揭開天賦密碼實現因材施教》這本書。我會陸續與你分享我的讀書筆記以及與孩子相處時的心得體會。

本書再推薦序中指出,對孩子的因材施教,要從了解其之開始。中國古代,孔夫子運用自如的教育體系結構化成都不高,在當下社會難于落實與具體實踐。美國的兩位學者針對“天生氣質”的長期研究,填補了“因材施教”的內涵,而本書作者臺灣學者黛眉,詳細列舉了“氣質”概念在孩子成長幾個重要領域的運用方式。


氣質是什么

當你帶著孩子在公園玩,如果你在旁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每個孩子不只是外表不同,面對相同情況的行為反應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動個不停,有關的慢條斯理,有的喜歡靜靜的看別人玩;有的喜歡冒險,有的即便是家長不斷鼓勵也不敢往上爬。孩子這種與生俱來,對內再或者外在刺激的反應模式,我們稱之為“氣質”。

還記得白板理論嗎,之前有本書叫《白板》,就反駁了曾經有學者提出的,所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個白板,他們以后會怎樣主要取決于外部環境的影響。其實本書作者也在一開篇也指出,孩子并不是一張白紙,從受孕那一刻起,他就帶著父母的遺傳基因,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能力,這些天生的特質,有些部分不是后天的教養能夠完全改變和扭曲的。

所以對于父母來說,從孩子還在襁褓中起,就觀察孩子獨特的反應方式,發現孩子是不是跟自己“想要的”那個孩子不一樣。其實我們作為父母的還可以問問自己的爸媽,我們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好不好帶,找到氣質遺傳的蛛絲馬跡。


檢視自己的期待

本書第一部分有個重要環節,就是先回答五個問題:

1、我期望中的孩子是?

2、我的孩子真實的模樣是?

3、兩者的差別是?

4、我要接受的是什么?

5、我可以改變的是什么?

作者讓讀者先記下現在的答案,等到本書讀完,再來思考這幾個問題,看是不是會調整對孩子的認識以及調整自己的期待。【有興趣的話你也可以先寫下你的答案,等看完我的幾篇分享,看是否會有所改變。】


氣質的九個向度

美國的兩位學者通過長期研究,提供了九個不同的方向作為我們對了解孩子天生氣質的思考基礎,這九個向度分別是:

1、活動量

2、規律性

3、趨避性

4、適應度

5、反應強度

6、情緒本質

7、堅持度

8、注意力分散度

9、反應閾

這九個向度,我會在下一篇讀書分享中詳細闡述。


如何了解氣質

我們做父母的,與幼兒相處的時間較長,有可能會正確的描述孩子的情緒與行為,也有可能會扭曲對孩子的觀察,將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價加諸到孩子身上。比如一個活動量較大的家長,可能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活動量偏高。所以在評估和了解孩子的時候可能需要綜合父母、帶孩子的祖父母、幼兒園老師等長期與孩子相處的人的意見。


為什么要了解氣質

由于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同一套教養方法不一定適用于每個孩子。用合適的方法來幫助孩子適情適性的發展,欣賞的角度看待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才能幫助他們往好的方向發展。當我們明白孩子的許多行為只是他們的特質,不是和我們作對的,我們對這些行為的接納程度也會相對提高。


什么是“好的氣質”

我讀這本書第一部分,最為認可的就是下面這段話:

有“好的氣質”和“不好的氣質”嗎?

其實沒有!

任何一個氣質向度都沒有好或者壞的差別,重要的是孩子的氣質是否與他所處的環境之間能否和諧配合。

其實我們教育孩子也好,修煉自己提高自己也好,不也是向著這個方向去的嗎。在我們了解孩子氣質的同時,也要覺察自己的氣質,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可以用理解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特質,學習在不同的情境中自我調整和控制,也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

(我們自己不也應該是這樣嗎?)


以上就是我與你分享的《發現孩子天生氣質》第一部分。我們下周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