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榮強
有一句話比較流行:“年輕的時候以為可以改變世界,等到年紀大了之后才發現,其實要改變的是自己?!?/p>
這句話,一方面透露出一種無奈,另一方面其實也是一種覺悟。
這個道理,知易行難。
寧靜的禱告
2006年,我在金山科技集團任高管。公司新大樓落成,我選了些古今中外偉人名流的頭像加一句名言,配上畫框,掛在樓道里的墻上。
其中有一幅是耶穌。耶穌的話是這樣一句:“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用智慧發現兩者的區別。”
選這句話,非常切合當時的心境。
那一年,我41歲。按孔子的標準,剛入“不惑之年”,開始看透看懂世間真相,明白因果規律。耶穌的話,讓我對往日的不如意釋然放下,對當下的狀態感到知足滿意,對未來充滿期盼而又不癡迷瘋狂。
對,耶穌的話讓我擁有了一顆平常心!
后來,有人告訴我,這段話其實不是耶穌說的,而是美國基督教神學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所寫的禱告文《寧靜的禱告》。部分原文如下:
“請上帝賜予我寧靜,讓我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請上帝賜給我勇氣,讓我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情;請上帝賜給我智慧,讓我分清哪些事情是可以改變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改變的?!?/p>
不論出處如何,都令我受益,啟迪無限。
學會接受
人的一生,有許多事情無法改變。面對它,我們唯一可做的,是坦然接受。
可有些人,總是抱怨、指責、生氣,不懂得坦然接受自己的遭遇與命運。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種:
一是無知。無知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幾斤幾兩,總以為自己最能耐,自命不凡,唯我獨尊,而別人所做的事情是錯的,是不順他意的。
一是自私。無知是智力問題,自私是品德問題。自私者只看到自己的得失,而不顧及別人的付出與感受,總覺得別人欠他,別人損害他、傷害他。他完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關愛,不懂得付出。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名譽、地位、好處,稍有不如自己的意,就反應強烈。
一是自卑。自卑的人不懂得接受,純粹是因為他的無能。他無法去真正面對與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喜歡抱怨命運不公平,認為別人對他太冷漠,太苛求,太強勢。同時,他又把自卑無能掩飾起來,裝出自己很厲害的樣子,其實不過是紙糊的燈籠——一捅就破。
已經發生的事情,甚至人的命運,由于個人的局限,環境的局限,人是永遠無法左右與改變的。比如,家世、相貌、體格,等等,人家一出生就是高富帥,你卻是矮窮銼。又比如,人家奮斗幾年就飛黃騰達,而你奮斗大半輩子,還是個工薪階層、普通百姓、弱勢群體……而且,你自己已經無法改變。怎么辦呢?抱怨?不接受?還有意義嗎?接受自己的現狀才是最明智的。
努力改變
當然,學會接受并不是放棄改變的努力。而是說,我們要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失敗與挫折,勇敢地接受挑戰。
人生的際遇,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改變的,你今天所擁有的一切,大部分都是后天努力的結果。比如現在的工作、知識、技能、學歷、金錢、人脈等等,你仔細想一想,有哪些是與生俱來的呢?
常有人求助于我,想提升口才。比如有兩個青年,剛好都有一個面試的機會,可是,當我說出學費標準之后,一個說學費超出了預算,放棄跟我學習;另一個卻很爽快地交費,馬上投入學習。結果可想而知,前者落敗而歸,后者如愿以償。
我發現,人與人的差距,就是因這些一件一件的小事的選擇不同而產生的。許多人往往只著眼于當下的困難,而不為那些影響到自己的將來的事情去投入與付出。經歷了幾次失敗之后,惡性循環,他真的就淪為一輩子的窮人。
這就是可怕的窮人思維。
改變是痛苦的,因為要付出心血、時間、金錢,要經受痛苦,要放棄娛樂,要遭遇失敗,要體驗寂寞。而這,一般人很難做到。
分辯差異
也許,我們的問題并不是不愿意接受,或者不愿意改變,而是我們沒有智慧去分辨,于是乎,接受了可以改變的事情,或試圖去改變不可改變的事情。
什么叫智慧?我認為,智慧的第一要義就是分辨差別。
我是一個留長發的男人。在小區里散步,常常有兩三歲的小孩子追著看我,想看清楚是阿姨還是叔叔。在電梯里,也會有小孩子仰頭望著我,嘴里念叨:“這個阿姨……”他的爸爸或媽媽馬上尷尬地打斷他:“別亂叫,人家是叔叔!”
小孩子的智力不夠,不能準確分辨男女的差別,才會發生這樣的笑話。
把這種分辨能力放到成年人身上,就是智慧。一個有智慧的人,懂得區分好與不好,對與不對,要與不要,能與不能,該與不該,重要與不重要,緊急與不緊急,可以與不可以,等等差別。
美好的人生,接受、改變和分辨,是三種能力,寧靜、勇氣和智慧,是三種品質,缺一不可。
可是,有智慧,有大智慧的人,實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