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前,隨口跟兒子說了聲,要給他帶點其他城市特產。出差回家,鑰匙聲剛響,兒子就沖過來開門,喊過我之后,就開始追問特產,滿臉的期待。我記得,真是很隨意地跟他提過一聲,當時感覺他也沒有太多地回應,還以為他不記得了,但作為吃貨,他確實牢牢記下來了我的承諾。
仔細回憶,只要是他感興趣的事情,不管時間過了多久,他都會記得,而且包括細節。比如:答應他一周內做到哪些事情,獎勵他某個獎品;幾周前因為某些事情耽誤,沒能參加幼兒園秋游,答應他用去動物園做為補償;老家鄰居哥哥家,他喜歡的上下床的顏色、功能;動畫片里的每一個細節;外婆家帶他玩過的一年見一次的哥哥們……
但多數時候,問他中午幼兒園吃了什么菜?布置了什么作業?甚至臉上有傷痕,問他跟誰打架了?他多半會很茫然地望著我,然后傻傻地說:不記得了。(看完下文,我理解他的“不記得了”就是“I Dont Care”。)
真的存在記性好與壞的明顯區別嗎?
我有個習慣,也從不少人處印證過它可能的普遍性。如果第二天一早有重要的事情要處理,計劃好第二天起床的時間,并且調好鬧鐘,卻幾乎每次都在鬧鐘響起前的一小會就會自然醒。
胡亂聯想,人腦的存儲系統高度發達,參考電腦存儲,也分為硬盤和緩存,硬盤容量幾乎無限(人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但緩存容量卻有局限(即時記憶能力)。綜合評估信息的重要程度后,人腦會將重要的信息存儲在類似電腦緩存的區域,設定時間一到,自動從緩存調取信息,又快又準。
所以,記性不好,可能不是記憶力的問題,而是你沒有重視,或者那件事真的對你不重要(起碼你自認為),你根本沒有把它放進緩存里。
瞎扯哈,不是科學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