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條朋友圈,原文如下:
什么才算是好的休息方式?
睡覺?看電視?聽音樂?去酒吧喝酒?
去年11月BBC聯合Hubbub做了一項關于休息的研究,調查了來自134個國家的18000人。
結論中有一項是關于最有助于休息的活動,最后得出的前三名分別是:
閱讀
親近大自然
獨處
總而言之,統計出來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一個人去野外讀書。
剛好昨晚看到,今天又需要要早起出門辦事,果斷背了兩本書,準備和老公找機會試行一下這種最好的休息方式。
到達目的地,事情辦的差不多后,下樓找了張爬滿陽光的長椅坐下,先閉眼深吸一口氣,感受來自大自然的呼喚,然后輕輕打開了書本……
此刻,陽光明媚,藍天白云,樹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偶爾還會有一兩只蝴蝶從你眼前略過,遠處幾位年輕的媽媽在抱著孩子曬著太陽,一切都那么美好和完美,除了此刻手中的書好像有點多余,因為發現完全看不進去……
我們倆不約而同的對視一眼:怎么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樣?好在此刻我們倆配合默契,果斷放下書本,干脆專心致志曬起了太陽,然后撅著屁股研究起地上的植物起來。
如此一來倒也輕松不少,其實所謂的最適合休息的方式,莫過于你最享受和最放松的狀態。佛教中有個術語叫做:著(zhuó)相,意思是執著于外相、虛相或個體意識而偏離了本質。如果我們還執著于想實現一個人在野外讀書的“完美”模式,就是著相了。那就不再是休息,而變相成了一種任務或者負擔。
所謂休息,本身是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得到放松,緩解疲勞,恢復精力的過程。而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心理程度的休息意義遠遠大于生理需求的意義,所以休息的過程中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才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
可惜明白了許多道理,依然會喊著:臣妾做不到啊!因為不論是我們的父母還是我們自己總是習慣讓自己走那個普世大眾所定義的方向,畢竟那條路看起來似乎是更筆直也更安全。
好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每個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存在是為了金錢,有的人是為了信仰,有的人是為了探險,有的人只是為了體驗生命……無論他人是為什么而存在,如果你能找到屬于你自己的那份心靈凈地,默默堅守保護,那么即使已垂垂老矣,想必靈魂依然可以如孩童一般輕盈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