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羅PD書籍——《反正競賽還很長》,最大的感想便是他如今能獲得如此名氣是應該的。作為一位綜藝制作人能想到并為之貫徹“過程有趣,結果正確”的理念,觀眾能從綜藝中感受到傳達的信息—溫暖、有愛、快樂、治愈,便是這綜藝受人喜愛之處。
從書中內容來看,主要分為兩條脈絡穿插敘述:羅英錫成為金牌羅pd的回憶線和卸下《兩天一夜》后前往冰島尋找極光之旅。
以下幾點是本人隨性感受:
一、冰島,真的是無比遙遠的國度,看完這本書加深了我對這個國家的喜愛,很難得我記住了這個國家的首都—雷克雅未克,想當初知道這地方還是通過羅PD的綜藝《新西游記》了解,真的很有趣啊~雖說這個國家是冰雪之國,除了白皚皚的冰山從老羅的敘述中,知道了冰島不同的魅力,有溫泉、有沙灘(難得的黑沙)、樂于助人的冰島人、家庭式的公寓民宿等。
不管是誰只身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最溫暖的事便是遇到熱心的群眾,讓你接下來的旅程充滿了勇氣和快樂。在老羅絮絮叨叨的文字中有愛溫暖的畫面無時無刻都在:有晚到時機場大巴送到民宿門口的貼心機場人員;有半夜在門口等待客人到來的民宿老板;有幫助加油的漢堡店老板;有指引極光之旅的咨詢中心老爺爺……冰島人樂于助人、熱心友好的形象留在游客的心里,即使無比膽小的老羅都勇敢一人踏上尋找極光之路。
二、在老羅成為金牌制作人的故事中,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有過的經歷:大學時荒廢的時光、找工作中迷茫的日子、工作后機械般的貢獻健康值、穩定時夢想與金錢的尷尬時刻、認清自我時刻尋找最初的熱情。有可能每個人經歷都不一樣,達到的階段時間也是不一樣,但我們總會在一個階段反思曾經的自己。
老羅的20歲就是絕大多數人的20歲,不畏將來、珍惜現在及時行樂,荒廢掉的專業課、經常光顧的漫畫店、積極參與的課外社團,不知為什么拼了努力上的大學,卻一夜間回到解放前,渾水摸魚的大學生活,最終從事的工作卻與自己上的專業無關,專業起不到如虎添翼的效果,興趣反而是敲開了人生之路的窗。
在此處感同身受吧~不知你們怎么想,以我來說,成績平平的我高考時努力考上的大學,填專業志愿時不知未來能干什么,曾經說的科學家啥的,連自己都知道是開玩笑不現實的夢,后來上了一個與未來毫無沾邊的專業,自己更多時間放在了尋找自己獨特之處,興趣愛好真的很重要,因為喜歡所以去學習新的技能,參與新的團體活動,大學實際上算是半個社會,只是關系單純了很多而已,你說它大找不到屬于你的圈子,但其實他也不大,走在路上都能碰到熟人。
相信很多人都會遇到畢業前的三種選擇:考國家飯碗工作、從事專業工作、從事興趣愛好工作,老羅堵死了前兩條路,只能選擇最后一個(當編劇),然而現實就是人才輩出的社會,你總是那么平凡。找不到目標迷茫的老羅,只能從頭來學習新的知識或技能,做著一份為了生存溫飽的工作。
年輕時我們消耗著自己的體力,損耗身體的機能,但社會就是這樣、企業也就是這樣,企業將個人的效用實現最大化,但你卻不是缺一不可的重要角色,隨時別人都可以替代你。導致無數人都想當老板,不想替別人打工。
那個階段便是夢想與金錢的尷尬時刻。生活保障穩定了,我們總有時間靜下來想想究竟自己適不適合這份工作,工作煩透了、身體檢查多處是負值、好久也沒和家里人走動溝通。是不是該換一份清閑、工資尚可觀的工作陪陪家人、養養身子?還是為了實現夢想尋找機會和途徑,即使有可能面對從頭再來一無所有的境地,都勇往直前的追尋?這簡直太尷尬了,找不到頭緒和前進的方向被迫生活就這樣混日子。
實現自我的道路,找到最初的初心。老羅即使厭煩了這種綜藝高壓無人性只為收視率的工作,但是回想起自己的夢想——做出“過程有趣、結果正確”的事,成不了編劇,通過另一種方式去找回初心和熱情,通過節目傳達自身的想法,他依舊走在輝煌的路。
面試時總會遇到HR或者考官詢問,為什么放棄自己的專業而從事這份工作?其實我內心是沒有想法的,為什么~因為不喜歡、因為專業成績平平無奇,還是因為工作環境太艱苦。這些不可能說出口的話,讓標準模板來替代吧。解釋起來太麻煩了,可能得從高考說起,畢竟一開始沒有明確目標或理想的人,大學就是真的在混日子和找興趣中。
但興趣愛好有可能就是你未來的工作方向,多參加社團和學習新的技能,對未來自己選擇的工作有更多方向,暑寒期參與社會實踐是必須的,這會讓你更好地適應學生到社會人的過渡階段。
其實將興趣愛好當成一份工作去做,滿足感會很強,但也做好會疲勞厭倦這份工作的時候,可以適當選擇一份邊緣性的工作,與興趣愛好沾邊,又能支配自己時間的工作,充分利用時間來充實自己,如果你找到了目標或者理想,確認這份最初的本心就朝著它走。
老羅明白自己現在擁有的成就是背后一群人的努力得來的,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難得可貴的,能從事讓自己心動的工作并且實現自己的理想是幸福的。正如開篇所說:39歲,這是個無論如何,都得假裝煩惱一下的年紀了。反正競賽還很長,未來再跑三十年。
摘抄:
1. 39歲,或許就是這樣的年紀吧。好像正以時速200公里在高速公路上奔馳,只要再多踩幾下油門,就能在競賽中獲得第一的樣子,但還是覺得是必須要暫時把車停在路邊、將身上的灰塵稍微撣一撣的年紀了。在奔馳的同時,也擔心我或許會輸給別人,又擔心是否一不小心,會將臟水濺到無辜路人的身上。這是個無論如何,都得假裝煩惱一下的年紀了。反正競賽還很長,未來還要再跑三十年。哎呀,剩下的時間還很多呢。
2. 所謂的休假就是這樣,平時將它收在回憶的抽屜里,每當難受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看。即使不是治愈人生傷痕的靈丹妙藥,但效果也能媲美“維他命500”。
3. 這世界上的工作啊,都是以相似的原理在運轉的——有懷抱野心、想將利潤極大化的企業,有毫不掩飾地將這些野心加諸下屬身上的主管,以及對這些事感到不滿、卻依然選擇沉默地執行主管命令的下屬們。
4. 我們之間,累積了數十個遙遙無期“哪天來見個面吧”的酒局約定,其中甚至有幾個是明確訂下明后天見面的聚會,但最后還是無疾而終。
5. 好的節目到底是“發明”,還是“發現”呢?雖然我不知道哪個才對,但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就是好的節目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才能被創造出來:第一是創新,其次要有趣,最后更要有意義。但問題是,這三個元素,所占的比重不完全一樣。在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最優先的元素就是“必須是創新的”。
6. 觀眾們都是專家,只要花十秒,就能判斷這東西有不有趣。就是十秒,觀眾只會花這點時間抬頭看。如果有趣的話,就再看十秒,如果無趣的話,就回去看漫畫。其實一個人隨時都準備投資十秒,去看一個新的嘗試。
7. 這些從遙遠的國度飛來、占滿我桌子的東西,令我猛然想起這就像是前女友的信。當節目結束,愛情也走到盡頭,只剩下這一堆信件,那顆火熱的心也逐漸冷卻。不管怎么說,先轉身離開的人是我。自己先轉過身離去,嘴里卻說著有多愛對方、如何如何的,那是很幼稚的行為。于是禮物也好、信件也罷,我只能把這份心意放在心里,并將這些東西帶到沒人的地方丟掉,再去尋找另一個相愛的對象。
8. “旅行,是讓一個人有重大轉變的契機”或“至少旅行可以成為人生的轉折點”這種話,比較適合旅行時間至少有一到兩年的人。
9. 有人可能會說:反正大家都是領薪水做事嘛。不過我覺得,我們當然都是領薪水做事,但重點在于事情的“細節”與“完成度”。即便錄影內容有99%是完美的,但若有1%的細節出錯,這次的錄影就會“慢慢地”死去。而即使從外觀看來沒問題,但那被遺漏的1%細節,便會慢慢腐蝕團隊合作、破壞整體氣氛,最后影響到錄影的內容。
10. 變數中的變數就是人,有句話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卻是喜劇”。
11. 世上總有無論如何努力,依然無法達成的事。
12. 旅行本來就是這樣嗎?按照計劃進行的旅行很
好,但我更喜歡因為無可奈何的變數,使得我們必須以“管它的,我不知道啦!”這種態度進行的旅行方式。
13. 通常錄影時愈是悲劇,播出時就愈是喜劇。
14. 別人的不幸對某人來說卻是幸運,對東方來的貧窮旅客更是如此。
15. 古往今來紀念品專賣店代代相傳、一眼就會被識破的商業手法,但我還是覺得很可愛,而如果連謊話都覺得可愛,那得要上當受騙一下才是禮貌。
16. 老實說,照片并不重要,比起通過相機觀景窗里看到的畫面,親眼所見的間歇泉更令人驚艷。其實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還是無法擺脫照相的誘惑,一直捧著相機等待時機。大家的心情都一樣,比起將這份感動留在心中,更希望能有張照片留作紀錄。
17. 冰島就是用單純的思考方式在做事的國家。
18. 人往往要一直活到87歲,要死之前才終于了解到真相。兒女都在身邊,你咽了口氣想說出來,卻因為太丟臉而說不出口,只是在心里想著‘唉……人根本不會懂事’,就這樣默默下了結論后,往生到那個世界去了。
18. 無所謂懂事與否,只是假裝懂事,做些表面上看起來很壞的事情而已。問題在于,當我們有了年紀、正視事實之后,是否有勇氣能說出自己還不夠懂事?
19. 雖然我很喜歡制作人這份工作,但如果沒有薪
水這個金錢上的實質報酬,我很快就會放棄這份工作。反正這只是假設,我要養家、要生活,還要還債,不需要太多解釋,因為工作跟興趣是不一樣的。
20. 我不是只為了錢來做這份工作,但也沒清高到只是為了實現理想才工作。我當然是因為喜歡這份工作所以才做,我很樂在其中,也想做得更好。該說我從事這份工作的目的是想不斷挑戰自己嗎?我想比任何人都搶先看到事物的核心,也想比任何人更早看到終點。老實說,這種價值觀跟錢沒太大關系,是比較純粹的個人欲望。
21. 當時說好要一起蓋房子的朋友中,依然有幾
個人在戲劇圈打滾,但大部分的人,都已經另外找了工作或有了家庭。我們在人生的其他階段努力打拼,辛苦償還少壯時虛度時光欠下的利息之后,才終于勉強擠進中產階級的行列。
22. 曾有位整天坐在剪輯室的后輩,因為這樣的工作得一輩子受椎間盤問題所苦,還有其他后輩因為過勞而昏倒送醫。雖然托他們的福,我成為全國最知名的制作人,公司也有了收視率第一的節目,但沒有人會注意到在幕后倒下的人。
23. 大學一年級,是我不管做什么都不滿意的時
期。不,應該要這樣說,那是個我搞不清楚自己做的事,自己到底滿不滿意的時期;是個明明辛辛苦苦才進入大學,卻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要來這里的時期;是個再多跨出一步,會覺得未來像一片霧一樣模糊不清,該要認真打拼,但卻又覺得人生苦短,應該及時行樂的時期。什么也做不了的我,就只是在下宿的房間或酒館里拼死喝酒。
24. 無論在哪里都有這樣的地方,既不是主流也不
是非主流,是個好像和兩邊都保持距離的空間。
25. 人生閱歷夠豐富的人,(大概)一開始就不需要和別人商量事情,所以就算對著墻壁喝酒也無所謂;他們只會安靜地喝著酒、再默默起身離開。
26. 一個人會渴望他人對自己的愛,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存在感很微弱,所以在不斷對別人撒沙子的同時,一方面也渴望別人的關愛。但悲哀的是,沙子游戲總有一天會結束,人的自怨自艾也要有個限度,因為總有一天,大家都會受不了而離開
你。等到你察覺手中能撒的沙子所剩無幾時,才驚覺自己要變得更堅強,也開始認為渴望他人的關愛是弱者的行為。最后你不再對別人撒沙子了,你成了獨自在公園玩沙,也不會感覺孤獨的人。
27. 我不是那種可以憑著一股熱情獨自做些什么,然后打造一層名為自信的堅硬外殼的人。無論再怎么渴望特立獨行,我依然會在不知不覺中懷念人群、渴望回歸群體。
28. 對一個人而言稀松平常的風景,卻可能是另一個人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珍貴經驗。
29. 選擇太多,有時候是件很累的事。雖然逐一比較到最后,自己也會知道應該要選什么,但卻又會一直對必須放棄的選擇感到可惜(有時候我會覺得,如果一個人多才多藝,他的人生真的會很累)。而且這樣一來,就缺少了戲劇化的情節,簡言之就是“很無聊”。
30. “其實我有藝人恐懼癥……”這種借口在職場上是行不通的。職場是講究結果的地方,而我們必須為那個結果負起責任。在工作上,喜歡還是討厭都不是需要考量的重點,完成任務才是最終目的,個人對任務的好惡并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31. 我們拿人薪水,就要有與薪水相應的產值。什么我夢想的事物、吸引我的事物,或是只是出于興趣做的事情,這些都要暫時收到抽屜里。我暗自下定決心,首先我得當個稱職的制作人,這才是最重要的,至少要能對得起這份薪水。至于夢想還是理想之類的東西,之后再去想吧。
32. 在我看來,匠人與達人之間的差異就在這里。所謂匠人,只滿足于學會該職業所要求的完美技術,而達人則會思考該用學來的技術做些什么。達人會思考當自己一輩子劃著這名為技術的槳時,是究竟要前往何方。而當達人開始思考這件事時,這個職業就成為他的一個小宇宙,他必須用盡一輩子的努力,來填補這宇宙的不足之處。
33. 我們活在這世上,會遇到好人也會遇到壞人,會有喜歡的人也會有不喜歡的人,但以經驗學習來說,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可學習之處。每個人都有擅長的事情,如果因為對人不對事,而刻意忽略他擅長的事情,就等于錯過一次學習的機會。
34. 無論在哪個領域都一樣,工作就是要熟悉所有的技巧,并且能運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這就是員工的宿命。
35. 在做《兩天一夜》的五年里,我不斷思考要讓節目“少點油、更清淡”,因為只要節目本質夠堅實,趣味和感動自然會從中流泄出來。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們后來才慢慢領略到。
36. 我們學會做出“結果正確”的方法:就是制作團隊絕對不要先預測結果,更不能想操縱結果、硬套一個故事上去。只要我們掌握到事情的核心,對著這個核心概念投出一顆直球,剩下的只需要等待就好——這就是我們在這五年當中經歷了無數錯誤,所學到的訣竅。
37.這個我活了三十幾年,已經覺得非常厭煩的國家,竟是他們深愛且滿懷希望的土地!為了來這里,他們學韓文、通過韓文考試,努力取得簽證。我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辛苦爭取來的夢想。我認為毫不起眼的街道、工廠和宿舍,對他們來說卻是夢的根基。
38. 人生中會有好的一天,也會有壞的一天,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是否能夠永遠對明天抱持期待;沒有期待的人生,就是死的人生。無論一天是好是壞,我都不想過著死的一天。而我也是在有了一點人生閱歷之后才明白,我要持續心動、期待,以及保有勇氣。
39. “工作不是由腦袋命令你去做的,而是由心指引你去進行的;工作不是為了追求成功,而是為了追尋心動的感覺。”
40. 所謂的大人,恐怕必須得“假裝知道所有的事情”,要說著“《兩天一夜》之后當然要做這個吧?”或是“笨蛋!所謂的社會就是這樣子!”再不然就是“想要成功就別多問,一定要這樣做!”之類的話,得假裝自己洞悉一切真理、原理、原則。不是因為喜歡才做,而是因為非做不可才做;不是因為討厭而不做,而是因為不會成功才不做,這就是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