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后感

畫了挺長一段時間才把《看見》這本書看完,說實話,挺震撼的。

然而這本身就是一種空洞。

正如書名所說,看見。借著她的眼睛,我看到了許多無奈,許多殘酷,許多以前從未見識過的事情。可然后呢?我既不會跑去甘肅去跟著搞真正的教育,也不會對土地改制有很大的興趣。僅僅是"看見“了,但是這種看見又有什么用呢?

沒有記筆記的習慣,看過的東西大多忘了,我也僅僅是個看客,發出幾聲感慨,心里難受一會,然后吃頓好飯,睡個好覺,又是嶄新的一天。

這是不是太過冷漠?這是不是完全沒有同情心?

曾經朋友圈里熱傳過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申請到了國外留學給導師實驗室打工的機會。剛見到導師,導師便問他:你家里很有錢嗎?衣食無憂嗎?主人公很窘迫,因為就是因為沒錢才想通過實驗室打工補貼來緩解經濟狀況的。導師于是說:我知道你是為了畢業后能賺錢才選擇我的,也是因為沒錢才申請到實驗室打工的。但是,沒錢是做不好研究的!”

其實很多地方都是一樣的道理,沒錢,要掙扎著生存的人們,如何有精力去管他人的“閑事”?沒錯,也會有很多人能舉出挺多的例子來反駁我,這些一腔熱血為他人的人物,我確實很佩服也很尊敬,但這種人畢竟是不多的。

是的,人只有自己過好了,才能有多余的力量幫助別人。這也是為什么發達國家所謂彰顯人性的故事很多的原因。可當初倫敦饑荒,人們不顧禮儀瘋搶面包的故事還有人記得嗎?美國那么多年的歧視黑人真的完全消除了嗎?所以書里看見的很多慘劇,相關人員一句淡淡的:“沒精力管,沒想過為什么。”真的是想憤怒嗎?完全不知道怎么發火。

人們看見什么,就認為世界是怎樣的。

在獲取消息極度碎片化的今天,我們能從140個字里得到什么?嚴謹的推理?完整的背景?客觀的報道?能得到的只能是一個現象,而且為了保證轉發量,推手們有意無意地加上了強烈的情感傾向,這也是《看見》里經常提到的:偏見。可是人們管不了,看到的全是憤怒,是怒火,是發泄,盲目地聲討,形成了《烏合之眾》里所說的群體性狂熱。政府機關一看,這還了得?趕緊安撫,照著人民群眾的心意來嘛。大快人心,拍手叫好。那么事實真相呢?我們只聽了弱勢群體的呼喊,有沒有聆聽另一方的辯詞呢?

究竟真相是什么?書里提到的媒體豁免權很有意思:在事情當時的情形下,在已有的線索面前,記者用常人的邏輯推理能力推斷出來的結果,在法律上市具有豁免權的。

仔細想來,確有幾分道理:畢竟記者也是一個個真實的人,不可能每一個都是福爾摩斯。因此,難免有錯的時候。但由于記者的職業問題,這種錯誤是需要容忍和諒解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毫無問題。可是,如何確定記者掌握了當時需要掌握的線索?如果判斷記者使用的常人的推斷?如果輿論權掌握在記者手里,那是不是他說什么就是什么了?

調查記者,只報道情況,不進行判斷,而將判斷的權力留給觀眾。

這條職業道德,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人們更愿意記住的,是這種樸實無華勤勤懇懇的記者,還是一個“為民請愿”,“爭取合法利益”的記者?

如果給了我一堆事實材料,我是否會自發地去推理答案并采取行動?

如此看來,生活確實是矛盾密布,但好在社會是一個復合的系統,什么樣的人都需要。正如一個正態分布,“正常”的人占據了大多數,中間大,兩頭小,整個社會才能穩定的向前發展。

所以像他那種人是不能多的......他是在顛覆......

希望明天能更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為什么要反射,反射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基本方法 Class.forName 獲得類,&代表內部類,如下:fin...
    貌似很有道理呢閱讀 313評論 0 0
  • 我們無法感同身受TA人的苦痛,至少保留內心的溫暖和愛心,并將之傳遞。對個人而言是舉手之勞,對TA人可能會是前...
    S隨心閱讀 222評論 0 0
  • 本次課程在3月18日下午2:00開始,請大家在課前完成預習作業和相關閱讀。 心智模式是課程正式內容的第二部分,上一...
    禾十三閱讀 549評論 0 2
  • 1、“當你平靜而堅定地守住原則和底線時,世界開始‘順應’你。”我怎么一看于老師日記的這句話,好像是對我說的,嘻嘻,...
    01零壹閱讀 762評論 0 2
  • 12.1 星期五 快樂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特種兵生活又要到一周了,當初的21天,今天已經到12天,開始有點舍不得結...
    鮮惠閱讀 13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