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從這五步做起:
一、進行自我的角色定位,認識“我是誰”?
二、制定符合實際的目標和計劃安排。一步步細化、切分目標?
三、了解學習中不得不知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四、學會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結構,進行自我完善?
五、衡量學習效果,有結果的學習是否就是高效的學習呢?
一、進行自我的角色定位,認識“我是誰”?
首先這一塊要提到的就是感知。
我們要能夠感知自己,也能夠感知身邊的環境,說白了也就是要懂得自我認知和對環境的了解,因為這樣如果能夠結合起來的話,那么我們的成長或者生活,甚至還有工作都會舒服很多。
這里我舉一個例子,從興趣愛好出發,我是一個喜歡讀書,寫作,跑步的人,所以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會尋找這幾個地方,一個是書店,一個是公園或者能夠跑步的地方,另一個是好的住房,因為不僅要辦公,還有寫作,還要生活嘛!而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我感知到自己是具有這幾個愛好的,當然你也可以通過其他的進行感知。
而如果你感覺不到這些,那么教你一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記錄或者總結,比如每日的記錄,每周的總結,還有每月的。這個之前我在自己的微信群里玩過兩個東西:一個是新精英古典老師發起的“清晨三件事”,就是早上做計劃;還有我自己發起的“幸福狂歡營”,就是找成就感,夸贊別人,傳遞更多能量。當然感興趣的也可以自己去我的公眾號查看。而總結這部分之前在咱們的公眾號上面也已經有過分享“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總結。”
學會感知,了解自己之后我們就可以進行角色定位了。這個里面其實主要提到的就是我們要根據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身份進行角色定位。比如在家里,我們就是爸媽的孩子,或者孩子的爸媽,當然也有其他關系角色。在公司,可能就會有一些職位的角色,有領導,同事,還有其他的。為什么要提到這個呢?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角色決定了我們要注意的事情,或者要以怎樣的狀態和姿勢來更好的交流相處。當然如果你做的足夠的好,那么就會在無意識之中完成角色定位,當然這是最好的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屬于那些“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
二、制定符合實際的目標和計劃安排。一步步細化、切分目標?
知道自己是誰,之后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制定目標和安排計劃。
馬上就又要到了大家都要制定目標的時候了,那么對于制定目標又有怎樣的標準或者要求呢?
首先說幾個誤點,看看你們都在嗎?
1,? 重視數量,沒有質量。
最簡單核查這一點的就是讀書的量和旅游城市的量。很多人會這樣制定目標,今年要讀一百本書,去五個城市旅游。那么想想怎么算讀了這一百本書,是速度,還是要有輸出,旅游五個城市,怎樣算去過,只是到過那里,看過幾個景點就算嗎?當然這個根據每個人的標準而有所區別,或者有些人的標準就是這樣,但是這個收獲呢?
2,? 重視過程,沒有結果。
這也是很可拍的,就像我們說的讀了那么多書,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那么不妨想想為什么沒有用。我們付出那么多究竟想要什么呢?當然過程是好的,但是結果呢?所以這塊也就是我們后面會提到的如何衡量效果,如何檢驗結果。
3,? 沒有可視化的檢驗標準。
我們定目標,做計劃,那么怎么檢驗,怎樣才算完成,這是標準,就是要我們自己給自己制定標準的。我在過去我所發起的堅持成長棒棒團128天成長營中提到過這一點,就是在制定目標的過程有可視化可檢驗的標準。比如我要這一階段的目標是玩微博,那么要具體到每天發幾條微博,有多少轉發量,閱讀量要突破多少,最后要增加多少粉絲。
4,? 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
很多人做計劃,都是會被限制在局部和過程之中,很少會涉及到直接可操作的行動方案。比如讀一百本書,那么怎么落實,每天該讀多少,或者每小時該讀多少,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單位點,然后可操作。
那么鑒于這幾個誤區,我提出這樣幾個建議觀點:
1,? 制定單一目標。
無論是長期目標還是短期目標,如果能夠圍繞一個點,一個項目展開就會更容易實現。而其他的小目標,都是為了我們這個目標來做補充的。我舉個例子,比如我在八月份和棒棒團成員一起開展訓練營的時候,我的7天目標就是
【我的七天目標】
【立登公開承諾】
這七天我想去挑戰自己的寫作,每天一千五百字,完成七篇文章(讀書筆記或者社會現象分析),發布在新浪微博:王立登,達到五千閱讀量,漲粉70。目前粉絲:2201。
【進度匯報】
寫作習慣養成第7天,進度6/7,昨日完成滿意,開始有了堅持層面的意義,學會分析了。昨日漲粉11,目前2368,累計閱讀量5000左右。今天寫寫關于堅持成長棒棒團進階儀式暨七天目標總結大會儀式。
2,有結果。
就是要在行動之后能夠拿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結果。無論是制定的什么目標和計劃,一定要拿出結果,也就是用結果來說話。
3,有可視化的檢驗標準。
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樣,我們要有結果,而且還能夠用來檢驗我們的結果的標準。
4,學會分解,最好能夠具體到直接行動。
比如我說我要在15年閱讀144本書,那么我接下來需要做什么?對吧,當然是讀書呀,那么怎么讀,產出什么?于是就有了每月12本,也就是每周至少3本書,然后產出三次讀書群內容分享,一次好書推薦。所以你看,這樣分解之后行動起來就更簡單了。
5,總結改進。
當然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了,但是這里就不再提。
三、了解學習中不得不知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講究方法嗎?那么你的學習方法又是什么呢?很多時候,方法對了,我們做事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了,并且還會更加的高效。這里我簡單提這樣幾點:
1,? 了解規則和規范。
無論我們做什么,或者學習什么,都好。先來了解它的規則和規范。我舉個例子,比如有些考試,對吧,它是有考試范圍的,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到,并且能夠很快的挖掘出來這些干貨,那么我們是不是會更加高效呢?還有游戲,玩游戲的時候,知道規則和不知道規則可能是兩個截然相反的狀態,因此我們要習慣先來找到規則。當然這個還適用于我們的生活,工作。
2,? 破拆規則,然后制定學習計劃。
拆解需要我們做的事情,然后不斷地細化,找到屬于自己的行動方案。這個里邊我推薦趙周老師的拆書,這就是一種高效的讀書方法,用到學習也是一樣的。而這個破拆,其實還有一點需要說的就是我們可以在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先來看看圍繞這個東西究竟都有什么?這個推薦用搜索的方法來做,當然不僅僅是百度,還有社交工具上的搜索,比如微信的,微博的。
3,? 練就自己的專注力。
為什么要提到這一點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專注了,效率會很高,甚至不僅僅是一兩倍,而可能是十倍,百倍呢。那么如何練自己的專注力,其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拿一本書到熱鬧一點的地方去讀,看看自己能否讀進去,然后以這樣的方式不斷地練習,當然還可以在我們上下班坐車的時候。
4,? 強大的執行力。
就是這一刻我們要做的事情,就不要拖到下一刻。這個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每一次我無論是想到什么方法,或者好的點子,甚至是要做的事,當我想做的時候,當我告訴自己明天再做,或者下個月再做的時候。我會思考一下,下個月做和明天做有什么區別,明天做和現在做有什么區別?這樣一想之后,我基本上就會馬上來做,或者放入我的行程安排之中。
5,? 前面幾點都是關于大方向的,而這最后一點說下技巧的東西吧!
這里推薦四個學習方法:跟人學;跟書學,跟網學,跟事學。
當然最快的就是跟人學,所以當我們在成長的時候,不妨找幾個“偶像導師”來學習,但是請記得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標準。我就是我的標準,我說了算,這才是成長嘛!而其他的三個方法也很好,目前我都在用。
跟書學的話會系統一點,當然這里還有主題閱讀的說法,比如我在研究一些東西的時候,就會買這部分的好幾本書,然后對比研究。
跟網學,比較碎片化,但是卻是我們現在做的最多的,因為我們可以更方便的,隨時隨地閱讀信息。而這些信息的接受也使得我們有了更多的靈感,我把這個叫做一個人的頭腦風暴。我的很多靈感就是這樣來的,包括發起的活動,或者成長的轉折點,都是,當然還有視野層面的開拓。因為這或許也就是在路上嘛!對吧,只不過是精神的路上。
跟事學,這塊其實我要提到的還是總結和反思,無論是別人的事情,還是自己的事情,都要能夠找到自己的點,這個里邊需要說明的還有局部和全局的視角。比如我們參加活動,可能就是一個參加者,但是我們可以以參加者的身份從全局來思考這個活動呀!就像平常說的,雖然我們不是領導,但是要習慣站在領導的位置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快地成為領導嘛!
四、學會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從而進行自我完善?
認識了自己,懂得了目標,找到了方法,那么接下來我們說說如何搭建自己的學習系統和知識體系?
這一塊的話,我們以主題學習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
比如我想學習社群運營,那么要是你,你怎么做?
聽聽微課分享,找找公眾號文章,買幾本書閱讀學習,還可以參加社群領袖峰會之類的,當然這是我們提到的剛才的學習的幾個方法。
那么對于知識體系,其實就是要在學習的基礎上,來進行自建,為什么要自建呢?其實這就是成長呀!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我們讀書一樣,你不做筆記,不整理,不寫讀后感,不總結,那你怎么會有自己的體系呢?因此我們要有足夠的精力來做好這件事情。
那么什么是知識體系?如何搭建呢?
其實再說簡單一點就是自己的學習系統,比如你想學習一個東西,那么你怎么入手,又會做點什么呢?
我說下我目前的其中一個學習系統:
這個其實可以使得我們聯想到5w1h,就是what,where,when,who,why,how,對吧,就是像這樣的幾個點。
那么我的是什么呢?1.目標(目的性);2.解決問題;3.場景化;4.方法;5.具體;6.有重點;7.行動。
之前,我也寫過拆書篇(47)——和有自己學習系統的人一起來學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里面提到:如何搭建自己的學習系統
首先你得是一個喜歡學習的人;
為什么要把這個放到第一位呢?因為有了這個前提條件之后你會更容易學習到很多的東西,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會有足夠的積極主動,而積極主動能夠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東西,也能夠使得我們有足夠多的動力去做更多的事情。
在這塊的話,我舉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實看看自己是否喜歡讀書,或者寫作,還有成長類的課程的參與度,其實就可以看出我們是否是喜歡學習的人。而最主要的其實就是自己對于自己學習層面的投資。比如我每個月基本上會買200元左右的書,然后一個課程,有免費的也有收費的,還會去參加一些活動。幾乎在成長方面能夠投入到1000元左右每個月。
第二,敢于做加法,去學習足夠多的東西。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都沒有觀過世界,那么你哪來的世界觀呢?因此我們要在學習方面有足夠的積累,而這個積累就是做加法的一個過程,就是我們要不斷地去學習,而這里的加法還不僅僅是多學習知識,還要懂得多掌握方法,這樣的話才能夠了解到如此多的東西,而這些都是基礎性的。
這塊的話,也分享一個觀點,舉一個碎片化閱讀的例子吧!在之前的三個月里,我關注了近300個微信公眾號,然后每天都會讀完這些號當天推送的文章,而這些都是在吃飯時候的等待時間,還有車上的時間,偶爾也會拿出一段休息時間來讀一讀,因此把握好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就可以做足夠的加法。
第三,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點,然后深挖。
在加法足夠之后,我們就可以來找到自己的一個點,然后開始進行深度的練習,無論是對于方法的練習,還是設定在一個領域學習,都好。也就是讓自己花足夠多的時間來在這個點上進行修煉。
這里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的讀書,喜歡讀書,所以我總結了讀書方法,然后便開始挑戰了每天閱讀一本書,之后就制作了《高效學習者的讀書手冊》。還有我在寫作方面的練習,現在基本上能夠做到每日千字文,而且還很容易,但是截至到今天我已經開展主題寫作538天了,因此我們都是在找到自己喜歡的點之后進行了深挖。
第四,總結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一切,然后輸出為一篇文章或者一個手冊。
為什么要強調輸出呢?并且要求輸出一篇文章或者一個手冊呢。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好的進行總結和提煉,并且能夠促進其他人的學習。這樣我們的學習已經不是局限在自己的范圍,而是還要帶動身邊小伙伴的進行。
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在3月份挑戰完每天閱讀一本書之后就做了一個《高效學習者的讀書手冊》,而且也將這個手冊分享給了我身邊的小伙伴和互聯網上的小伙伴。而在我每一次學習到東西的時候,我都會進行一次專場的分享,要么在微信上,要么在qq群里。同時我每天的千字文里也會有專題的分析和拆解。所以這樣的輸出使得我們的學習系統開始逐漸的建立。
第五,是分享我的學習系統,剛才已經說過了,這里不再重復。
五、衡量學習效果,有結果的學習是否就是高效的學習呢?
有了學習系統之后,那么我們究竟如何來衡量自己的學習效果呢?
其實一部分來自于自我感知,因為當我們真正的明白成長的時候,真正的有很大變化的時候,我們本身是能夠感知到的,這樣的變化當然就是屬于可喜可賀的了。而更多時候其實我們自己很難感知,這個時候就要看看身邊的人對于我們的評價了,比如在平常的交流之中其實就可以看出來的,包括我們的聊天對話和朋友圈或者QQ空間的評論對話,都是可以的。而這樣的變化其實更多的是從感性的角度來出發的,那么在可量化的層面,如何做分享,如何考驗我們的學習效果呢?
看結果,你究竟做成了多少事,這些事情的效果咋樣?
以讀書為例,比如我今年讀了一百多本書,那么我的成長究竟在哪里,其實從這樣幾個數據就可以看出來。
每周一篇好書推薦;114人的每周一書讀書群(10月份建立);8篇每周一書序言;還有《高效學習者的讀書手冊》1.0版和2.0版本。當然最近正在努力3.0版本。所以這些就是效果呀!另外還有文章的書寫和受邀做的分享,當然其他層面的我還沒有算進來。另外也通過讀書連接到了一些人,當然這里也就不透漏了。
說了這么幾點,其實我想說的就是我們要能夠衡量自己的學習效果?能夠懂得我們有結果的學習究竟是否高效?而高效很多時候也就只有我們量化的結果才能來驗證。
結尾的話:
最后也給大家推薦一下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概念,不妨寫下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改變日志來看看你自己是否真的在變化呢?其實這也是我2016年要繼續去做的事情,就是開展堅持成長棒棒團2期。
說了這么多,都是學習和成長的,其實也就是因為當下的自己是特別注重自己的學習和成長,因為我始終認為投資自己就是對于未來最好的規劃,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