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家有可能出錯,這是可以理解的;更需要我們警惕的是,專家所處的立場。這么長時間以來,國內各種“磚家”、"學者”、“代表”口中所提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意見、建議、提案,常常令人費解。是他們的專業(yè)能力問題?是因為“人人都會犯錯?”恐怕未必。我想這可能跟他們所處的立場、自身的利益有關,所謂“屁股決定腦袋”,他們說的話,也許符合他們自身或部分人的利益,但并不一定符合你我的利益。因此,這是培養(yǎng)我們自己獨立思考的原因之一,除了聽專家的意見,更要分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意見,這樣的意見是否符合自身的需求,因為除了自己,沒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立場、需求和處境。
關鍵的細節(jié):在各種商業(yè)廣告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種現(xiàn)象,宣傳語醒目誘人,而同在廣告牌或屏幕上的某個犄角旮旯,會打出小小的一行字——“具體解釋權歸商家所有”、“畫面僅供參考”等等。字體的大小選擇往往凸顯了精明的商家是如何“揚長避短”的。有的時候,這種小的提示并非關鍵信息,無傷大雅;而有時候,就像文中提到的那樣,可能會讓人付出生命的代價。觀察商家這種“揚長避短”的手段,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商家欲蓋彌彰的信息,甚至是商品的重大缺陷所在。如果能夠培養(yǎng)出這種全面觀察、細致探究的習慣,可能會對我們的消費決策起到重大的幫助。
樂觀偏見:易于我們接受的、符合我們思維傾向的話語,往往不一定“真實”,而“真實”的意見,有時會侵犯到我們的固定思維,讓我們本能拒絕。知識日新月異,而我們的知識儲備也許還停留在若干年前;新的思維層出不窮,而我們也許還在自己僵化的思維模式中沾沾自喜。因為“樂觀偏見”的存在,要求我們去建立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包容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結構。那么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1、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2、不斷地與人交流,不斷地吸收新的觀點和思維方法。如此,在一種動態(tài)前進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操作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