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對孩子說過以下話語:
“你是男子漢大丈夫,摔一跤而已肯定不疼。”
“我可是為你好,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我為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呢”
“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如果是,那么你可能有意無意間地對孩子進行了心理控制。
何謂心理控制?
根據(jù)愛貝睿家長教練趙昱鯤博士的說法,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過影響孩子的心理、感受、情緒和想法等控制孩子。
使用心理控制的父母,容易培養(yǎng)出表現(xiàn)型(be-good type)的孩子。這種孩子,做事情多是為了滿足別人,比如得到別人的肯定、不辜負家人的期望、不讓家人傷心等。這樣的孩子,做事情看似積極主動,但動力不是從心出發(fā),對一件事情難以形成長期的專注,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更容易放棄,甚至為了維持別人的好印象,潛意識中對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可能感到懼怕。
在日新月異、社會發(fā)展迅猛的今天,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后的獨立生活甚至生存能力令人擔憂。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那么作為父母,在養(yǎng)育的路上,我們當如何避免對孩子進行心理控制呢?
趙昱鯤博士在他的《自主教養(yǎng)--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一書中講述了六種常見的心理控制方法及其對策。
現(xiàn)在,邀請你同我一起一一學習并對照自身。
心理控制法一:否認感受
有一個很流行的段子: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
否認孩子的感受,往往會很有效,尤其當孩子還幼小的時候更為如此。孩子需要通過外界反饋確認自己的行為、感受和認識是否得當。如果父母經(jīng)常否認Ta的感受而他自己又卻有這樣的體驗,孩子會產(chǎn)生困惑、否定、依從,不利于心理健康。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明白感受本身無好壞,尊重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心理控制法二:壓制思考
“我可是為了你好”、“你長大后就明白了”。
當孩子感到困惑時,正是一個鍛煉思考能力的機會。一句“你長大后就明白了”會切斷孩子思考的意愿,讓孩子認為自己的思考是靠不住的。
這樣做,也許暫時會讓孩子聽話,但孩子失去的是長期獨立思考的能力。
正確的做法是家長首先要明白,我們認為的好,未必是孩子認為的好。我們要把好的決定權(quán)交給孩子,然后在開誠布公的討論中引導孩子分清真的好和不好。
心理控制法三:激發(fā)內(nèi)疚
常見的激發(fā)內(nèi)疚的方式有三種:
歷數(shù)對孩子的付出,比如跟孩子說“我辛辛苦苦工作賺錢還不是為了你”
不是孩子的錯卻讓孩子以為是他引起的,比如跟孩子說“媽媽為了你才沒有離婚”
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感到內(nèi)疚,比如跟孩子說“你對得起我嗎?”
內(nèi)疚是一種正常的情感,當一個人犯了錯自然就會產(chǎn)生。但在教養(yǎng)中刻意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疚感也是讓自己的感受凌駕于孩子的感受之上,也是讓孩子的回報與父母的付出掛鉤。
正確的做法是,直說自己的感受,不干涉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的內(nèi)疚感自發(fā)產(chǎn)生。
心理控制法四:有條件的愛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失去父母的愛。
所以一旦父母說出“再不聽話,就不愛你了”類似的話,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立刻乖乖就范。不少父母亦以此為妙招,屢屢作為殺手锏使用。殊不知,這樣的話對孩子有多么大的打擊、有多么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趙昱鯤博士將有條件的愛成為最惡劣的心理控制法。
記得小時候,父母常拿我和表姐作對比,還說出“如果再不聽話,就不要我了”這樣的話。如今我已為人母,而每每想起此事,當年幼小心中所經(jīng)歷的煎熬和痛苦還能翻過歲月將我籠罩。
健康的教養(yǎng)方法應該是把孩子的行為和對他個人的評價分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無條件地愛著,但當孩子犯了錯誤,將注意力聚焦于行為,幫助他一起改正。
心理控制法五:動機分析
什么樣的話屬于動機分析呢?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就是懶/你就是故意氣我/你就是膽小……
有的父母誤以為指出孩子“內(nèi)心的陰暗面”有利于他的改進。殊不知,孩子往往覺得這是羞辱。即便不是羞辱,孩子也需要自己的心理空間。而更糟糕的是,父母的很多動機分析其實是錯的。
這樣的動機分析會產(chǎn)生兩種后果:
一是孩子覺得你不懂我的感受,以后也不想跟你說了。
二是孩子默認父母的分析,對自己產(chǎn)生誤會。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于孩子的動機,不能用諷刺、揭穿的口氣來分析,哪怕你不喜歡孩子的動機,也要先接納。
心理控制法六:激發(fā)焦慮
焦慮是人類正常的情緒,適當?shù)慕箲]會激發(fā)人的潛力,而過度的焦慮則會讓人精神緊繃、難以專注,南轅北轍。
父母對孩子定過高的目標,對做不好一件事的結(jié)果做夸張的描述,容易激發(fā)孩子的過度焦慮。例如,對孩子說“再不努力,要掃大街了”類似的言語。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接納孩子的焦慮,用事實分析減輕孩子的焦慮。當然,最重要的是,父母首先做到不焦慮。
以上心理控制六法你中槍了嗎?
從現(xiàn)在起,一起來檢視自己的言行,不操控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讓他們在無條件的愛和原則中成長為進取型的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