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小時候,老家還有稻田,收割水稻全靠人力。為了節(jié)約運輸成本和略去晚上看護的麻煩,每家的水稻在一天之內(nèi)收割完畢成為最佳選擇。
然而,很多家庭受勞力所限無法做到這一點,于是村民自發(fā)組織了互助小組,通常由關系較近或責任田較近的幾戶人家組成。互助小組一天集中收割一戶的水稻,直至團隊內(nèi)每一家的水稻都入庫后解散。
有一年,我家早早就收割了水稻并入了庫。父親和母親商量,大意是:準備給幾戶關系不錯的鄉(xiāng)黨幫忙收割水稻。由于已經(jīng)不存在勞動力交換,這種幫忙純粹就是付出。
正在說話間,一個平時關系還不錯的鄉(xiāng)黨來串門。于是,父親就問了:“你家的稻子割完了沒有?”。結果,那個人很緊張,說是他家參加的互助小組勞力不夠,稻子才收割了一半,每天累得半死,騰不出一點時間來。
他顯然誤會了父親的意思,以為父親要請他幫忙。父親耐心地聽完他講了一大堆托辭,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家的稻子昨天都入庫了。我是問你要不要幫忙?”。
氣氛頓時變得尷尬起來,那個人很不好意思地給父親遞煙,紅著臉說了一堆語無倫次的話。
這個場景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現(xiàn)在還記得我那時候的想法就是:和別人在一起說話,一定要聽別人把話說完。
與人交流時,我們往往缺乏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更是如此。大多數(shù)人過于自我、過于浮躁,交談時,一心只想著把自己的想法發(fā)射出去,鮮有人樂意當一個安靜的聽眾。
很多人在別人說話時壓根就沒有用心傾聽,往往對方正在興致勃勃地說一件事情時,他不斷地插話,致使談話內(nèi)容七零八落或者偏離了對方原來想要表達的主題,導致對方欲說還休、心里不爽。
還有更甚者,不管在哪個場合,他絕對都要爭奪“主角”這一角色,任何話題他都能發(fā)表高見,而不在乎現(xiàn)場有專業(yè)人士在。與這樣的人交流,其實你只需要帶上耳朵即可,因為你就沒有發(fā)言的機會,有時你一句話還沒說完,他就會接過話茬五馬長槍地擴展開來。
面對面如此,電話溝通亦如此。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兩個人搶著說話,誰也說不下去的情況,于是只能相互尷尬地禮讓一下:“你先說。”
微子(公眾號:微子)發(fā)現(xiàn)飯桌上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如果聚餐的人當中有一個領導(或權威人士),一個具體話題集中談論的時間相對較長,反之則不然。
有領導在,所有的話題會圍繞領導的興趣展開。此時,一桌子都是合格的聽眾,大家的情商都很高,鮮有“不懂事”的二楞子會主動轉(zhuǎn)移領導正在談論的話題。領導談工作,大家表決心;領導講段子,大家說笑話。現(xiàn)場氣氛有張有弛、收放自如,如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恰流水之似無形卻有形。所以,從飯桌上話題收放態(tài)勢,能夠很好地判斷一個領導的權威性,即使你是第一次進入這個圈子。
另一種情況,如果一個飯桌上缺少權威,話題相對要凌亂得多。有時一個人正在談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因為說錯了一句話,或者別人打了個噴嚏,話題就可能變成了調(diào)侃。
為什么會再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其實,就兩個字在起著主要作用:尊重。
因為尊重領導(即便是懾于威權違心的“尊重”),領導講話時你不敢插嘴,因為你知道插話是對領導的冒犯,日后很可能得到一雙量身定制的小鞋。你深知這一點,同桌的人也不傻,于是領導感興趣的話題就是整個飯桌的話題,話題會變得很集中。
同理,當一幫地位相當或非常熟悉的人在一起,你腦海里少了“尊重”這根弦,你只想當主角,不想當配角,你只想傾訴,不想傾聽。你有支配的欲望和潛意識,你只想高談闊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對別人的感受“不屑一顧”。
舉個栗子,幾個女人在一起談起自己的孩子,往往會形成“掐架”的局面,大家爭先恐后地談著自己孩子的林林總總。實不知,你對別人談論自己孩子的事不感興趣,打斷了別人的講話,等于剝奪了對方展示母愛的機會。當你充滿母愛地炫耀兒子的聰明時,別人心里想的卻是她女兒的乖巧。因為,你缺少“尊重”,不能等別人把話說完。
有一個性格孤傲的朋友,周圍鮮有他能瞧得上的人,但是他在多種場合說我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我有一種無功受祿的感覺。其實,我所做的只是在他說話時保持沉默,只有當他問我時,我才會有所回應。他顯然感覺自己受到了“尊重”。
尊重別人,其實并不難!有一種尊重,叫做聽人把話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