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說“太普”是啥。“太普”,就是太原普通話。之前有個相聲,里面說,“大同的普通話,我們叫它‘同普’”,“太普”的叫法就是這么借鑒來的。
我們小時候,周圍的人大多數說的還是方言。我家住的大院是爸爸單位的宿舍院,職工大部分是山西人,但東北來的工人也有不少,說東北話的人也很多。所以,在我們大院里,說太原話的有,說東北話的有,當然也還有祁縣話、平遙話、大同話、汾陽話之類。有一個跟我們家住在一排的大眼睛男孩兒,他家是山東人,現在想來,他姥姥說的是一口純正的膠東話,是后來他爸爸當兵復轉到了太原,他和妹妹又是太原出生太原長大的,所以他兄妹倆是山東話太原話夾雜著說。
一上小學,我們的班主任老師發現了問題,說,國家在大力提倡說普通話,我們的同學們還都說著一口原生態的方言,這不行,得改。于是,老師定了個規矩:在學校里,必須說普通話,否則就會遭到老師的批評。但同學們在學校說普通話,回家跟家里人說的還是方言,結果再來學校,普通話也感覺串了味兒似的。老師看學習效果不明顯,就又給家長們布置了個任務:回家后同學們不能跟著家里人說方言,要在家長的監督下說普通話,誰不好好說,家長可以告訴老師,老師來批評教育。
這一下,改得還真是快了,沒幾天,大家都能說一口像模像樣的普通話了,不過都帶著一股太原話的味兒。
我們的老師是這樣要求的,所以我們的普通話學習效果就很明顯,而我弟弟妹妹上學后,他們的老師沒有這樣嚴格要求,他們回家之后跟家里人說的還是太原話,所以他們的普通話,是到了上中學甚至上高中之后才慢慢說起來的。
我弟弟妹妹現在還能說一口比較純正的太原話,而我,因為小小的就說起了普通話,現在說起太原話來總感覺別別扭扭的,少了那個味兒。這是讓我覺得特別遺憾的一件事。
“太普”真是太有特點了。平時生活在太原,大家都說太普,所以感覺不明顯。一出太原,跟外地人說的話一比,那個濃濃的太原味兒就出來了,辨識度是真的高。“噢么——”“啥了呀!”“不是哇!”“真的~~?”
有一次我們在北京坐出租車,上車兒子剛說了一句話:“師傅,去五棵松。”那個司機馬上就說:“呀呀,你們是太原人哇!嘿呀,真是的,‘太普’聽著就是舒服!”哈哈,遇到北漂的太原人了。
“太普”的發音特別有意思,說到尾音總會拐好幾個彎兒,最后結束音是上揚的,比如上面說到的那句:“真的~~?”,加兩個波線,是為了表示“的”字的音會“一波三折”;加問號,是表示“的”字最后結束音是上揚的。所以這個“真的~~?”,在“太普”里的準確發音可以分解為:zhēn-dè-ě-é?
到了我們孩子這一代,說太原話的人更少了,孩子們幾乎聽不到純正的太原話,大家說的基本都是“太普”,“太普”就成了他們對家鄉的回憶。前些時候兒子和同學們一起創作了一首歌,每個同學用自己的家鄉話唱其中的一句歌詞,兒子唱的那句“太普”,讓人聽著也是蠻好聽的。
最近抖音上刷到有年輕人用純正太原話創作的歌兒,話是太原話,唱的是太原,聽著聽著,眼睛竟然有點濕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