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需要情人節?
我的生日是2月14日,西方情人節。上大學那會兒,沒有男朋友的日子,室友們送給我的生日歌,是孟庭葦的“沒有情人的情人節。”雖然有充滿情誼的鮮花、禮物和室友們的陪伴,可是看到室友們花枝招展的去赴約,不管歸來是不是容光煥發,還是涕淚交加,單身狗的我感到的都是1萬點傷害。
一年一度情人節到來的時候,有人秀恩愛,有人拆散一對是一對;有人咬牙切齒的說,情人節不過是商人的又一個噱頭,以延續圣誕、春節的狂歡;更有人痛心疾首地說,你們所謂的情人節,根本不是一個浪漫的節日,那是一個血腥的日子。
生日也好,情人節也罷,在漫漫的時間長河里,不過是短暫的一天的時間而已。于我們而言,這樣的日子到底有什么意義?
我的答案,是儀式感。
1. 節日是我們的時間坐標。
跑馬拉松的人,通常會將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分解成多個小的節點。跑步時,一步一步的去實現自己的小的可及的目標。四十多公里的漫長路程,正是被這一個又一個小目標所累積而成。
每天元旦時,很多人開始立新年愿望。而到年底時,許多人開始在網上抱怨,啊,一年這么快就又過去了?怎么年初的計劃都沒有實現呢?時間都去哪兒了?
雖然我們都知道,其實每一天都是一樣的,可是,我們仍然希望有一個這樣的時間節點,提醒我們自己時間的流逝,也給我們以希望,給我們以新的起點。
父母回望孩子,看著每年生日的照片,在一次是蠟燭吹滅的過程中,孩子慢慢的長大;孩子仰視父母,在蠟燭一吹一滅的過程中,看著白發爬上父母的發梢。
丈夫回望妻子,在一年又一年的結婚紀念日里,少女的面孔爬上皺紋,輕盈的身姿變得緩慢;妻子回望丈夫,啤酒肚里承載著家庭的財富,清澈的目光變得渾濁,也變得更深邃。
2. 節日是我們的社交借口。
手機電話簿里存著幾百個號碼,背后是一張張曾經熟悉的面孔。平日里有事說事,顯得好功利;可是沒事兒的時候,又找不到一個聊天的借口。
節日正好給了我們一個機會。
情人節里,幾個單身的聚一起,或抱頭痛哭,或把酒言歡,指責一把無良商家,在單身狗傷口上撒鹽,是我們共同的話題。
情人節這天,已婚的可以拒絕加班,因為怕家里人生氣呀,畢竟過節嘛,但是那也可以繼續加班,我的心已經受傷1萬點了,你怎么忍心還讓我加班?
3. 節日是我們的放肆理由。
情人節這天的玫瑰花價格暴漲。有丈夫送給妻子的,有男朋友送給女朋友的,以及各種隱藏在心中的愛意,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被空氣中粉紅的泡泡推動,無論是11朵玫瑰的一心一意,還是33朵玫瑰的三生三世,再或者,是99朵玫瑰的長長久久,表達的都是平日里說不出口的,“我愛你”三個字。
情人節這天,送玫瑰的人不再扭扭捏捏,即使別人問起來,也可以故作無可奈何狀:“那怎么辦呢?我是無所謂,但老婆介意啊,她們同事都收到了,她沒收到會發脾氣啊。”而那廂,收玫瑰的人收得一臉燦爛:“我也沒讓他送呀,誰知道老夫老妻了,還玩這一套,今天的玫瑰死貴死貴了。”
所以,你的情人節,是怎么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