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初一爬孤山成了慣例,我家正南二十里是孤山,雖說不遠,但分屬兩縣,我家是壽光,孤山是昌樂。
孤山頂上有“孤山廟”,孤山廟是一組很有意思的建筑,儒釋道和諧共處。我們的老祖宗最講究的就是“包容”。
一百年前,昌樂東管莊人郄賡堂寫了一篇《孤山游記》從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破四舊之前孤山廟的大體建筑形制。“轉進山門,只見東、北、西三面皆廟宇,獨有文昌閣特別高聳,閣的西面,是廣靈侯廟。每逢天旱,本縣多來祈雨……再西遂有仙樓、百子殿等……閣的東面,有太公祠、僧王廟、奎星樓,以及道士的住舍。院的周圍,多豎碑碣……中央有石池一個,復登文昌閣,閣分兩層,底層有夷齊像,怡然并坐……”。
文中的“文昌閣”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孤山廟”,孤山廟是一座無梁殿建筑,原來兩層,現存一層,由此來看說孤山廟底層供著孤山爺,二層供著伯夷叔齊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應該是分別供奉的,文昌閣也就是現在“孤山廟”供奉的是伯夷叔齊,閣西是廣靈侯廟供奉著孤山爺。現在我們看到的供奉孤山爺的位置原本是伯夷叔齊哥倆的。
我們村位于壽光昌樂交界處,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壽光昌樂一家人”。親戚朋友來來往往不分你我。更有意思的是壽光沒有山,但是“廣陵侯”的孤山爺卻是壽光人。
忽然覺得,壽光人爬孤山底氣又足了一層。
我們小時候的環境、天氣真好啊,感覺孤山就在眼前,一片翠綠,山頂的小廟清晰可見。
再后來開山采石,褪去翠綠,裸露山體,中午十一點半準時開山放炮,比鬧鐘都準,隆隆炮聲提醒著我們該回家吃晌午飯了。
那個時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再后來封山育林,成立“首陽山度假區”,再后來又修復“夷齊祠”。事情總是在輪回中輪回。
三月三還是孤山會,燒香磕頭許愿,孤山廟又成了附近善男信女的“精神家園”,我不止一次的說過,老百姓有屬于自己的信仰,不是壞事。不能用“”迷信”“愚昧”“無知”等一而概之。不管是求財、祈福、許愿,他們能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中得到滿足和釋放,然后一身輕松精神愉悅的投入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再苦再累也覺得有奔頭了!對于安定團結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嗎?
(壽光老卜圖文原創)
夷齊祠修復前的照片。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