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一陣子,參加了朋友公司舉辦的攝影比賽,把投票的微信鏈接發到家群里,讓爸爸媽媽幫我投票拉票,于是他們將就情緒高漲的在各種微信群發紅包幫我拉票,左鄰右舍的拉人幫我轉發拉票,于是一個小時,票數蹭蹭的上漲了好幾百。
第二天,爸媽在群里說:這兩天我們在很努力的幫你拉票,票數也增加了好多,但是怕是趕不上第一了。
爸媽幫我拉票的那種心情讓我感動不已,其實是一個很小的比賽,可是他們都很認真,希望我能贏,幫我拿第一。
那種認真勁像是高中我在學校住宿的時候,他們一個勁兒的給我送飯吃,補充營養,以讓自己有充足的靜力復習迎戰高考;
也像是考重點中學進重點班的時候,如果我失意沒考好,只要我想,只要我愿意,他們就想辦法讓我進;
爸爸媽媽就是這樣,他們希望你贏,便會不遺余力敲鑼打鼓滿城風雨的來幫你,而每次你看到他們的認真勁,內心深處又會有另外一種力量來支撐著你向前,向前,繼續向前。
所以,那天晚上,本不情愿拉票的我在自己的朋友圈也發動起投票來。
從朋友那里得知,得票第一的選手非常霸氣,是舉辦公司市場部的職員,每天背名牌包包上班的那種,我猜想她要么是背后有強大的親友團,要么是利用買票神器使自己的票數蹭蹭的往上漲,也有可能是公司有內幕,反正不論我的票數怎么增加,他的票數一直輕輕松松的保持在超我的票數300以上,我知道這玩不下去了,于是在家群里發了消息:爸爸媽媽不要給我拉票了,那個第一是舉辦公司的員工,太厲害了,我們不玩了。
于是,爸爸媽媽紛紛電話過來,以后不要再參加這樣的活動了,一點意義都沒有,多花點時間在工作上。以后你寫的文章我也不會再贊賞了。
爸爸媽媽說的話好幼稚,言辭像是在批評我不務正業,沒有好好工作,我聽了心里一陣難過,覺得爸媽什么都不懂,不應該這樣說。
于是一副非常嫌棄的樣子,在電話里匆匆忙忙跟爸爸說了幾句之后掛了電話。而掛了電話之后心里還仍然隱隱約約的有一種不爽,覺得爸媽思想太狹隘。
可是過了一會之后,心里面又是另外一種難過,覺得不應該那樣跟爸媽說話。
爸爸媽媽從一開始情緒高漲的幫我拉票,到心情沮喪低沉的勸導我說以后不要參加這樣的活動了,中間只是因為受了一點小小的挫折,因為這點小小的挫折就放棄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看起來確實是太幼稚了。
如果是小時候,我們大概會完全棄于自己的思考,全盤接受爸媽的教誨,嗯,這樣的活動都是騙人的,以后還是少參加吧。
而現在呢,我們越長大,自己處理的事情越多,我們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能分清辨別哪些好哪些壞,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思想比爸媽開放很多。
而爸爸媽媽難免會停留在傳統保守的思想,面對一些新奇的東西總是勸我們不要去嘗試;
當我們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面對爸媽的質疑的時候,我們好像會習慣用一種嫌棄的語氣和眼神跟爸媽說,你們什么都不懂,就不要過問不要插手了,而每次事后,又是一股深深的挫敗感在心里面襲來。
其實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想小時候爸媽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一樣,去把這世界新奇的變化和你所知道的東西一點一點的教給爸媽呢。
2
自己不是個想家的人,初中寄宿到大學畢業到外地工作,戀家情節極其少,即算是過年回家,自己也是回不回都無所謂的那種人。
而爸爸感性,媽媽說,送我去念武漢念大學的時候,爸爸一個人在車站眼淚水在眼眶打圈圈,眼睛通紅通紅的舍不得我去那么遠讀書,在家的時候跟旁人說起我長大可能會遠嫁的時候,爸爸眼睛也是又紅了一圈。
畢業剛到深圳工作的時候,由于工作不定,爸爸一連好幾次在微信上找我都沒有回,之后也忘記回,結果某天早上5點爸爸發我微信:電話不接,微信不回,不理我,傷心。
突然覺得爸爸像是一個委屈極了的小孩,自己的內心又一陣愧疚感襲來,連忙打了個電話給爸爸。
又突然想到龍應臺的《目送》里的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父母和子女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清白感和愧疚感:
父母辛苦將我們養大,他們總是帶有一種清白感的,而且這種清白感會一直存在,
而我們一直接受著父母的付出,所以總會帶著一種愧疚感,這種愧疚感也會一直存在,因為我們會一直離父母越來越遠,永遠無法回報他們的愛。
如何好好的與父母相處,盡可能的平衡這種清白感和愧疚感,是我們一直要學習的功課;
3
其實越長大越要和父母友好相處也不僅僅只是關乎到我們自己跟父母的相處模式,更關系到自己與別人的相處模式。
中午和A約了頓飯,他說有事情跟我說,于是兩個人在彼此距離中點的一家餐廳見了面;
他所謂的事情其實就是和我來了一場關于說話的藝術的話題討論。
他說昨天她和他的朋友B見面了,B一本正經的說她穿衣風格太幼稚,發型不適合她,這讓他很不爽;
而遇到讓他感覺不爽的人,A總是表現得冷漠嫌棄不想說話。他知道這一點很不好,但是不知道怎么改,不知道怎么辦;
我問,你和爸媽打電話的時候會不會因為兩言不合而掛電話呢?
她說,有啊,挺多的。
我說,那就從和爸爸媽媽打電話開始吧?
這身邊總有讓你不爽不舒服的人,如何將別人給你的不舒服的感覺內化,依然給別人舒服的感覺就是說話的藝術了;
我們總是趨向于去找與自己志趣相投氣場相合的人,而要做一個讓人感覺舒服的人,就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隨意將自己的情緒顯現出來。
和爸媽通話的時候,如果面對自己最親的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話,我想,再在外人面前,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情緒贏家了。
4
越長大,爸爸媽媽在我們面前會表現的越來幼稚,就像我們小時候,在爸媽眼里我們一樣不懂事,很幼稚。
想想小時候父母是怎么和我們相處,現在更要學會如何和他們相處。
他們不懂得耐心解釋給他們聽;
他們擔心的,試著讓他們放下。
他們想要的,努力買給他;
他們舍不得的,盡量讓他們擁有;
他們生病了,我們好好陪她;
他們隨著時光不可挽回的老去,就像我們隨著時光無可奈何的長大,像他們一直關注我們心理期變化一樣,我們要積極關注他們更年期的一點一滴的情緒變化;
我們把父母當成是我們的恩人?還是親人?長輩?朋友?知己?
我們將父母放在怎樣的圈子里,決定了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
現在盡量學會將父母當做自己的朋友知己,每天起床都在家群里說一聲早,不時的發幾個表情活躍一下氣氛,節假日一大早在群里發祝福發紅包,堅持每天通過網絡保持與爸媽的緊密聯系,把工作和生活的美好事情好好與他們分享,這也是身在異地的你給他們的一種美好的陪伴啊。
越長大,越要和父母和平相處,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學問,愿我們和父母一直坦誠相待,溫暖如陽。